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央行拯救券商 > 正文
 

券商能否在巨额资金施援下摆脱苦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 08:55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张炜)

  几乎是同时出现的两则消息。一则消息称,根据已披露的券商半年报数据,有24家券商在今年上半年亏损,盈利的券商仅有10家。亏损券商净利润合计为-9.95亿元;盈利券商净利润合计仅为3.27亿元。另一则显然是券商最盼望的利好,100亿元商业贷款已有部分进入券商账户。

  部分创新试点类券商接到中国证监会的通知,7月19日至20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将陆续把这笔资金,通过工行、建行两家商业银行的委托贷款形式,分批划至证监会指定的广发、东方、华泰、中信及其他几家创新试点类券商在工行或建行的银行账户。

  处于危难之中的券商得到管理层巨资施援,是市场各方都关注的。如果再加上央行已经披露的为启动投资者保护基金而拿出的100亿元,以及建银投资即将发行的明确要“支持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的100亿元金融债券,还有拟向申银万国证券和华安证券发放的再贷款,管理层为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即将付出超过300亿元的资金。

  接下来的悬念有两个:其一,券商能否在巨资施援下摆脱苦海;其二,二级市场能否因此否极泰来。若300亿元资金入市的消息不打折扣,对二级市场的“抛砖引玉”作用是可以期待的。在“保千点”的关键时刻,政府敢于出巨资“抛砖引玉”,显示的是投资者盼望的态度。只要众志成城,千点防线势必越来越牢固。

  然而,巨资施援会不会使券商起死回生,就可能是另一回事了。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教授是再贷款制度的坚决反对者。“从券商提交的财务报告来看,是根本不能让人分清到底是资不抵债的损益性风险还是缺乏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如果真实的情况是资不抵债,那坚决不能救,只能破产。”

  钟伟的话点中了券商的软肋。券商日子不好过,究竟是资不抵债的损益性风险?还是缺乏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记者2002年得到的一组数据:截至2002年5月底,国内118家证券公司的净资产额为917亿元,但其中不良资产却高达460亿元,不良资产比率超过50%。截止到2002年11月,国内证券公司的年度亏损总额(不包括委托理财业务所发生的亏损)达到220亿元。一位证券业内人士当时对记者分析,从2002年5月到2003年5月,国内券商当时的新增亏损加上过去积累下来的坏账已经达到900亿元左右。换句话说,差不多将全部资本金基本消耗完毕。2003年、2004年及2005年上半年,证券市场一跌再跌,券商盈利状况每况愈下。现在评判券商是深陷资不抵债的损益性风险还是缺乏资金的流动性风险,答案应该可想而知。

  当然,管理层与专家的立场与想法不同。如果对资不抵债的券商不拯救而实施破产,必然给市场带来惊慌。除个别“罪大恶极”的券商,管理层还是会抱以能救则救的态度。何况券商无论资不抵债还是缺乏流动资金,都可以将自己描述为股市不景气的受害者。投资银行业务是券商的重头戏,现在这样的市场状况,怎会不给券商盈利带来负面影响。再看今年上半年,自营业务导致了券商业绩两极分化。广东证券就因为自营业务巨亏才导致上半年出现大幅亏损。另外,亏损最多的长江证券也是因为自营业务亏损影响了营业收入,该公司上半年的自营业务亏损了9042万元。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的盈利券商又因自营业务而受益。截至目前,今年上半年盈利最多的红塔证券,其净利润达到了6159万元,其中自营差价收入就高达8243万元,在所有24家券商当中同样位居榜首。

  在券商眼里,自己如同嗷嗷待哺的病弱婴儿,只要奶水给足了,就不愁打个“翻身仗”。可是,救急不救穷。虽然巨资施援会使券商有所起色,但未必能解决根本问题。券商陷入现在的困局,最初并不是因为缺乏资金。2001年,管理层放宽对券商增资扩股的部分限制,券商一度掀起增资扩股热浪。当时,数十家各类券商纷纷加入了增资扩股的行列,南方证券从10亿元增资至34.58亿元。可结果呢?券商盈利能力并没有因为增资扩股而提高。这几年危局继续,可以料想券商的恶性循环有多严重,不是简单的资金输血就能改变盈利能力低下的状况。

  单纯的输血治不好已经失去造血功能的病人。要使巨资施援不“打水漂”,必须从根本问题入手,一是强化内部治理,二是再造盈利能力。有媒体称“100亿元商业贷款已有部分进入券商账户,只能买股票”,若巨资施援如此操作的话,贷款本身有较大的风险。成也自营,败也自营。正如市场人士所言,过去券商出问题都是因自营而起,而目前大部分券商的资金渴求,主要也是源于自营产生的委托理财资金的兑付、国债窟窿的回补以及套牢盘的补仓这几方面。除非管理层可确保大盘从此否极泰来,否则只为买股票的巨资施援肯定有风险,巨资施援很可能“打水漂”。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券商,新闻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