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操纵下的地下股权交易(3)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 14:06 上海国资 | |||||||||
非上市股权交易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了股份制改革,由此诞生了一大批股份制企业。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截至2001年,全国的股份制企业数目已经接近30万家。 从理论上来说,这30万家企业的股权都有流动的要求和可能性。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资本市场合法为股权提供买卖的场所仅有沪深两个交易所,总共容纳的上市公司数目才只有1300多
真正意义上的非上市股权交易是伴随着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而产生的。 定向募集股份公司诞生于1992年,两年后就发展到了近6000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大部分行业,总股本3942亿元。相当一部分的定向募集股份公司在设立之初的目标就是为了上市,股权流动的要求尤为强烈。在上市流动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就自然出现了场外转让的方式。 兴于1992年的四川成都“红庙子市场”是国内第一个自发形成的非上市股权交易市场,1993年5月被取缔。“红庙子市场”发展到1993年3月时,每天有数万人次来这里交易。当时,几乎所有四川境内(除重庆外)的公司,无论是公众公司还是定向募集股份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内部股权证,都陆续进入自发交易市场,甚至债券、股票认购收据都在市场上“炒”,交易品种最多时达70-80种。 此外,还有进行柜台交易的STAQ和NET系统,以及从山东淄博扩展开来的各地证券交易中心,他们多为当地政府和人民银行各地分行出面组建。这些地方成为当时定向募集股份公司除主板上市以外股权流通的主要场所。 但随着1998年STAQ和NET系统和各地证券交易中心被清理整顿,这6000家定向募集企业大量的内部职工股和法人股除了上市以外的流通渠道被堵塞了。 股权流动无门的还不仅限于这6000家定向募集企业。 2000年前后,关于成立创业板的的呼声日益高涨。当时,全国上下又以发起设立的形式成立了数以千计的高科技股份公司,瞄准的就是全流通的创业板。然而,创业板千呼万唤不出来,这些高科技公司的发起人也不得不为手中的股权寻找别的出路。 除了这两类流动需求特别强烈的公司,国内的近30万家股份制企业在理论上也有股权流动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