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业违法成本太低 监管棉花棍子无人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 07:35 京华时报 | ||||||||||||
2004年,被托管或“触雷倒下”的证券公司数量之多令人瞠目。南方证券、德恒证券、恒信证券、中富证券、汉唐证券、闽发证券、辽宁证券…… 境内外上市公司和新闻也不少:“绩优蓝筹”伊利股份、四川长虹、创维数码、中国航油……为数不少的公司属于明知故犯,甚至是含笑以赴越“雷池”。
这些公司坍台的同时留下巨大资金黑洞。“德隆系”涉案资金可能高达220亿元,辽宁证券的“窟窿”大约有40亿元,闽发证券的机构债权人高达219家,金额近100亿元,牵扯到20多家上市公司。全国券商违规操作的委托理财大约在1000亿元,2003年以来至少有10名上市公司高管外逃,卷走的资金或造成的资金黑洞近百亿元。 近几年上交所对违规上市公司及其高管作出的公开谴责达477人(次)之多,深交所也对54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予以了处分,但这种道德层面的惩治根本震慑不了违规违法人员。作为最高监管机构的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层也鲜有有效的惩戒手段。去年下半年因“虚假陈述”和“虚增利润”而分别受到处罚的ST啤酒花和原民族化工两位董事长,不过是每人罚款30万元,这对他们非法获得的利益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辽宁社科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张献和认为,在中国的证券业“公堂”上,独独缺少的是具有震慑力的“杀威棒”。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创新、法制不保障,弄不好会造成“公司漠视风险———国家埋单———再生风险”的恶性循环。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