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人凭什么入选发审委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 19:16 法制晚报 | |||||||||
□实习记者 刘而立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光“补”还不够,还必须补得结实。 王小石事件令证监会一度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其制度上的种种漏洞受到各方的广泛批评。其中,保密的发审委委员名单被“王小石们”奇货可居,甚至一份名单卖出了数
“但公开了名单,也不等于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一位曾经参与过公司上市运作的律师说。 凭什么入选发审委? 能够成为发审委委员(包括候选人),不但是个人的荣耀,连候选人所在的机构和企业也跟着沾光。“我们所里有律师入选了发审委”,这句话或许是最好的广告语。 对此,一些业内人士提出了疑问:全国那么多律师、会计师,这39人凭什么成为候选人?那25人又凭什么最终入选?依据的究竟是什么标准? 但发审委委员的选拔标准,并没有和名单一起公示。 在证监会官方网站的几个公告里,只提到39名发审委委员候选人是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和有关部门、单位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组织推荐”,“经证监会2004年第130次主席办公会审议决定”,公示之后按照“程序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从中确定的。 而这些协会和有关部门推荐人选所依据的“规定的程序”究竟是什么,却无法搜寻得到,很多业内人士对此也不了解。记者就此咨询了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部,依然没能得到明确的答复。 这个“规定的程序”,直接关系到谁能够成为发审委的委员候选人。 “谁不想入选发审委?身价都能提高好多。可是想归想,连入选条件都不知道,想争取都找不到方向!”北京某律师事务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谈起此事时,颇有些愤愤不平。 记者按照证监会公布的委员名单,先后与多位候选人联系采访,但对方均表示“不好多谈”、“不方便接受采访”。 证监会的候选人 为何不公示? 最终被聘任为发审委委员的有25人,其中20人是从39名候选人中筛选出来的,另外5名则是证监会内部人员。但在证监会的公告中,委员的姓名全部混在一起按姓氏笔画为序,这5人并未特别标明。而此前的39人候选名单里,更是连这5人的名字都没有出现。 证监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示候选人名单的重要目的之一,就为了增加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候选人如有“劣迹”,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证监会举报。理由则是——“便于有关部门进一步核实。” 这点遭到广泛的质疑。 “一般来说,了解情况的都是同行的人,但是如果要求实名举报的话,万一泄露出去怎么办?这就等于说,你们谁也别来举报。”一位律师表示。 多数人都认为,对这些发审委候选人来说,核实举报他们的材料是否真实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这些候选人在业界都有一定影响,其工作成绩是非常透明的。如果监管方不肯花这样的时间来核查,那么监管方的态度就有理由受到质疑。 另一方面,最终成为发审委委员的5名证监会内部人员,却甚至不需要经过这样一道“公审”的程序。对此,证监会的解释是:“根据《暂行办法》的规定,会内委员由我会按内部行政程序指定,因此未在换届前公示。” 但是,这种说法遭到了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的质疑。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主任易宪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证监会的候选人不应当有什么特殊,也应该一起公示。 发审制度还需更透明 新一届发审委名单的最终确定,昭示着新股即将恢复发行。但证监会公布名单的第一天,股市却似乎“视若无睹”,依旧波澜不惊。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王小石事件”给证监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未因发审委的换届而消除,证监会要想重塑形象,要做的远不止这一点。 对此,饱受各方指责的证监会似乎早有心理准备。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公示委员名单只是第一步,证监会还将进一步深化发行审核制度改革,提高发行审核工作的质量和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只要达到了法律规定的标准就可上市,证监会只负责备案和监管违规行为。曾经有业内人士提出取消现行的发审制,实施注册制。但此观点没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多年从事证券业的胡剀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股市和市场环境还有不少缺陷,取消发审制度的时机并不成熟。上市审核制度这个大前提短期内不应改变,因此发审制度的进一步透明化将是证监会改革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