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资金严重不足 蓝筹股股价可能会再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6日 07:07 北京青年报 | |||||||||
2004年四季度以来,不少蓝筹股市盈率跌进10—15倍,但超跌后的技术性反弹却迟迟不出现 2004年四季度以来,很多蓝筹股的重心越来越沉,不少蓝筹股市盈率跌进10—15倍,但超跌后的技术性反弹却迟迟不出现。2005年第一个交易日,石化股、汽车股等蓝筹股再度破位下跌,拖累大盘创出五年以来的新低。蓝筹股是否会出现“流动性折价”,而步封闭式
集中持股造就辉煌 基金在2003年取得辉煌的投资业绩,与其倡导的“价值投资”直接相关。但实质上,是基金从原先的分散投资转变为集中持股的必然结果。2003年,基金首发规模为678亿份,再加上1000多亿份老基金,扣除债券型基金掌控的资金,基金可动用买卖股票的资金,已超过A股流通市值的10%。如此规模的资金,持股向价值股票“集中”转移,必然导致在某些板块、个股上,出现资金和筹码的失衡,其结果就是这些股票持续上涨,直到基金把资金都变成股票。2004年初,随着基金手中可动用资金的枯竭,没有资金继续支持蓝筹股的上涨就走到了尽头。 增量资金严重不足 尽管2004年1-11月,基金募集规模达1734亿元,超过了前五年的总和。但随着国企委托理财资金的撤离,券商自营、理财资金规模的减少,以及私募基金规模的萎缩,导致与基金具有相同投资理念的资金持续减少,即流出A股市场的资金数量,要远大于新发基金的规模。这就造成无论是A股市场还是“价值投资”的对象蓝筹股,在资金面上都显得捉襟见肘。沪深股指、部分蓝筹股只能以持续下跌最终求得资金和筹码的平衡。由“二八”现象到“二线蓝筹”,其实质是持“价值投资”理念的机构,已无力支撑多板块的活跃,只能把有限的资金更集中使用。 虽然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有望在2005年直接进入二级市场,试点券商集合理财、券商股票质押贷款等也能带来增量资金。但大盘已持续低迷了四年,A股市场对场外资金的吸引力大为降低,保险公司更倾向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在非流通股交易市场寻找机会。估计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开始进入二级市场的资金并不多,主要以参与战略配售为主。2004年基金业绩普遍不理想,将拖累基金2005年的发行,虽然2005年基金发行家数可能创新高,但总募集资金将比2004年有所下降。 基金缺乏对手盘 目前150多只基金拥有3000多亿元的资产规模,在证券投资基金规模日益扩大,取代券商成为市场主力的背景下,基金目前已掌控两市A股25%的流通市值。由于基金资产规模“一股独大”,在秉承“价值投资”理念的机构投资者中,缺乏与其规模相近的对手盘。这使得在蓝筹股上,基金只能跟其他基金博弈,大家都买入各自看好的股票,坐等后来者来“抬轿子”。随着大盘的不断走低,众基金持股大多已近满仓,在后续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后来者”对基金重仓股的“戒心”。 封闭式基金曾是投机资金追逐的品种,上市之初也曾有很大的“溢价”。但随着保险资金的介入以及投机资金的逐渐退出,封闭式基金的价格也由“溢价”变为“折价”。保险资金持有封闭式基金巨大的份额,使其他资金不敢和保险资金“玩”,造成封闭式基金的流动性越来越差,封闭式基金“折价率”也越来越高。目前基金重仓持有蓝筹股,与保险资金囤积封闭式基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基金持股集中度越来越高时,一旦有基金对某只股票出现动摇,其累积的风险也难以回避。 公司治理风险难控 近期,伊利股份、兖州煤业(资讯 行情 论坛)、四川长虹所暴露出的问题,反映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上存在缺陷。目前包括基金在内的一些机构,正在反思是否应对蓝筹股重新估值,即在给蓝筹股估值后,是否应再给出“治理风险”折价。国外投资者非常注重公司治理“透明”,对于治理不透明的公司,即使公司前景、业绩再吸引人,国外投资者即使介入,也事先给出“治理风险”折价,要么就采取回避的态度,瑞士银行退出伊利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就是这方面的反映。在香港的H股价格,是包含“公司治理风险”折价后,国外投资者给出的该公司估值。 询价机制挤出泡沫 从2005年1月1日起,将实行新股发行询价制。询价制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标志着证券市场从溢价发行时代,进入议价发行时代,二级市场上的高定价体系将走向崩溃。资料显示,2004年上市的新公司股价,至少有100亿元的“水分”。一旦询价机制实施,股价水分挤出效应会马上出现。另外,在询价制下发行的新股,上市首日平均上涨幅度,估计也将下降到20%左右,很难再出现上市首日涨幅50%的个股。非流通股可以公开流通,必然拖累股价重心下移。2005年,A股市场的整体定价水平,仍将处于下降的趋势中,两市市盈率还会继续创新低,蓝筹股受其拖累也在所难免。 股市自有运行规律 股市的涨跌,自有其内在的规律。对上市公司的估值,多数时间并不是很理性的,即使是欧美股市也不例外。在市场资金面宽裕,大盘走势十分活跃时,会不断上调对公司的估值,甚至创造出新的估值方法,到时股价会远离其内在价值,直到一个神话的破灭。比如在网络股盛行的时代,就曾出现过“市梦率”等多种估值方法。反之,当市场走势颓废,资金不断从股市中抽离,特别是在一轮熊市的尾段,市场同样会表现得“非理智”,股价会向下偏离其内在价值,直到否极泰来上演大逆转。市场目前处在后一种情况中。 综上所述,随着基金持股由“集中”到“分散”,基金目前的重仓股存在“流动性风险”。再加上随着一批航母级公司的上市,市场估值水平面临新一轮结构性调整。同时,随着一批新蓝筹的发行上市,以基金为代表遵循“价值投资”的机构,持仓品种也将进行调整。2005年市场会出现一些蓝筹股一旦被基金抛弃,它们的股价会一跌再跌,甚至会步封闭式基金“高折价”的后尘。 文/民族证券 作者:天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