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发标本:19亿窟窿 105亿债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9日 17:55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汪恭彬 上海报道 12月26日,闽发上海投行部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在东方资产公司接管之后,闽发已成立专门债务清偿小组,而闽发的业务几乎全线停滞。 闽发从今年4月原董事长张晓伟被拘之后,资金链断裂问题开始曝光。其后,闽发工作
闽发的员工说,公司对资金链问题以及张晓伟、吴永红涉案事由,目前都还没有说法。漫长的等待,让一些人选择了逃离。 就像定时炸弹一样,自闽发事件后,华夏证券、汉唐证券、德恒证券相继爆出巨额资金窟窿,甚至一贯形象颇佳的海通证券也被冠上30亿的争议性巨亏。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10月券商营业收入行业平均值为1.66亿元。以130家上报数据的券商估算,今年前10月券商亏损总额达37.7亿元。 种种迹象表明,从2002年、2003年全行业亏损一路走来的中国券商业,在2004年正将它的亏损推向又一轮高峰。而闽发证券的突然死亡,只不过是2004年国内券商倒闭风潮的一个缩影。 起步 闽发的起步,是从吴永红和张晓伟开始的。 张晓伟原本也是一个枭雄,来闽发前,他在武汉证券交易中心出任高层。那个年代里,张国庆、陈纯泽都从湖北走出来。 张晓伟也不例外,只不过,从他走进闽发证券的第一天开始,他便无形中充当了吴永红的前台人物。尽管后来他曾试图摆脱,但最终到今年4月,他还是被警方拘捕。 闽发成立于1988年,1996年时中国凯利实业公司入主。该年底,吴永红便借助闽发增资扩股之机染指这家公司。当时,吴氏旗下的福建协盛持1000万股,约占10%。 这个时候,据说张晓伟在武汉证券交易中心遇到了一些麻烦。不知何种机缘,吴永红与张晓伟相识,并答应为对方解困。 1997年,张晓伟被吴请来担任闽发总经理,自此开始了他的闽发生涯。1999年随着凯利公司的退出和闽发的增资扩股,吴氏控制的福建协盛、石狮融盛、福建崇盛、泉州国贸等公司至少控制了闽发38.11%的股权。 而据本报调查所知,当时第一大股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CEC)持有的闽发股权也交由福建协盛托管。由此而来,吴氏实际掌控闽发的股份在53.11%。 但张晓伟也非等闲之辈。在增资扩股之后的股东中,包括宁波海运、福州飞越、武汉思登达等企业均由张影响或控制,这些股份累计也在20%以上。 接近吴、张二人的人士透露,此股份安排为二者平衡之需。但与1999年便出任董事长的张晓伟不同,握有实际控制权的吴一直隐身,最高也只位及副董事长。 对于闽发,吴更看重的是它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吴为人豪爽,可称资本大鳄,而张则熟知证券,精于专业,希望有所抱负。两人互补,也互为配合。 自1997年,闽发开始起步。 发展 2000年是闽发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一年。该年11月,证监会批准闽发增资扩股到8亿元。闽发一跃成为综合性券商。 张晓伟早已未雨绸缪,早在1999年,他就将闽发管理总部迁到上海。其后几年,闽发步入快速发展期。 闽发的业务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证券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投资咨询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其中经纪业务为其最重要的业务之一。公司在北京、上海、福州、深圳等地拥有30家证券营业部及19个证券服务部,并设立了5个区域性管理总部。证券交易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居福建省首位。 2002年,闽发的证券交易量名列全国综合类券商第十名,国债交易量达1229.14亿元(第二名只有770.19亿),名列所有券商的第一位。 1997年4月,闽发在全国率先开通互联网证券经纪业务系统,开创了中国证券电子商务的先河。经纪业务一直是闽发的强项。 闽发在投行业务方面,也屡有斩获。继1994年首家承销、推荐福建福耀玻璃股份公司、福联股份公司上市以来,闽发至今已先后主持或参与承销、公司改制140余次,就是在今年,还主持了江苏琼花等公司的上市辅导。 闽发的另一块重要业务就是资产管理业务,也曾被张晓伟寄予厚望。闽发内部人士说,颠峰时期,委托理财的资金超过百亿。而为了获取更多的资金,张晓伟在将资金管理总部外迁到上海的同时,还几乎在闽发每一个有营业部的地方,都设有一家投资公司,用于扮演“找钱工具”的角色。 一时间,闽发群情激昂。有曾经在闽发工作的高层向记者透露,每到年终时,他们一般都会拿到几份奖金,一份是闽发的,一份则是来自投资公司的。比如上海,最重要的资金平台,上海元盛投资管理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 闽发总裁办主任赵敏武说,那时闽发业绩好,他最多一年拿到了20来万,也买起了房子。如赵所说,闽发的很多人,对于张晓伟的能力还是认可的。对于一个注册资本金8亿元的中型券商,能够从偏居东南一角的福建走向全国,实属不易。 如同传统券商一样,张晓伟投入重金,做庄A股。据后来查实的数据表明,闽发还重仓持有双鹤药业(600062.SH)、辽宁成大(600739.SH)和内蒙华电(600863.SH)三只股票,最高时控股比例分别达97%、60%和40%。 这些股票,据称最高时曾投入40亿重金,而仅双鹤药业一只股票,就有20亿之多。 好光景没有持续多长时间。随着2003年市场的持续疲软,加之吴永红案发,突然改变了闽发和张晓伟的命运。 困境 花开两支。 一方面,在张晓伟的经营管理下,闽发战船一直前行。但另一方面,随着吴永红的案发,闽发内部开始出现裂痕。 从1996年底就开始染指闽发证券的吴永红,现年42岁,早年曾在福建一公证处工作,后在泉州司法局,官至副局长。 吴下海后,据说其第一桶金是通过泉州市鲤城区信用社借款3000万元,吴用此资金,通过反复抽逃资金方式,在全国各地注册20余家公司,并通过互相担保,贷款数亿。 而吴在闽发增资扩股之中的资金,据说是将闽发的客户保证金挪用出来,然后返回出资。有媒体披露说,吴永红涉及虚假出资的股份达25%,金额达2亿。 2001年10月16日,吴永红逃离福州。消息人士说,吴在境外几年,活得相当“滋润”,其原因是,在他出逃前后,从闽发挪用了巨额的资金。 据记者亲眼所见的,2001年闽发证券就有多笔资金汇往协盛,分别包括一笔1500万,一笔1000万等等。 这让张晓伟极为恼怒。他一方面,仍然“委身”于吴,不断为其输送利益,但同时,他也给自己留一块,这一块,甚至要比吴还要多。 据中国元盛控股董事长张亚伶说,2000年时她汇给福州飞越2000万,当时张晓伟就表示这是福州飞越出去投资,承诺回报率18%。 “福州飞越在福州有一栋飞越大厦,另有闽发和元盛的股份,据称在上海还有房产,价值数亿。”知情人说,“飞越就是张晓伟控制的,他哪里来那么多钱?” 在吴永红逃亡后,张晓伟势力开始膨胀。吴永红出逃前后,从闽发掏空十几个亿资金,张晓伟为弥补这个窟窿,在业务操作上渐行渐远。 张与吴的博弈在于,一方面要为吴创造攫取资金的机会,另一方面要不断扶植自己的力量,以求早日摆脱吴。这种畸形的制约关系造成了在今年重组前,闽发内部副总以上高层中,除了许章讯魏庆华,其他的均为张晓伟嫡系。 而在此格局下,张晓伟内部控制过于强大。“这一方面与张过于强势有关,另一方面,张不愿放权,而到了他想放权的时候,已经没有人敢去接受了。因为于权责而言,没有人愿意承担历史的问题,闽发过于复杂了。” 闽发总裁办主任赵敏武当时向记者承认,张晓伟几乎事事亲力亲为。闽发后来出现的困境,如果说与证券市场大环境有关,与闽发特有的内部失控也不无关联。 败落 闽发终于抵挡不住各方压力。 张晓伟清楚,随着行情的绵绵阴跌,债台高筑的闽发始终要面对客户。如何弥补吴永红和他自身从闽发挪用的巨额资金是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某一日,张忽然想出妙计。他将黄曼民(知情人称,此人是吴永红境内代言人)找来,让他将吴永红在境内的企业所有负责人都叫来。 然后,张晓伟告诉他们说,闽发证券由于有窟窿,客户在找麻烦。而这个窟窿是吴永红拿走十几个亿的结果。 为了避免客户找吴永红企业的麻烦,应该将吴永红所有企业的所有资产予以司法冻结。这样,客户就拿吴永红的企业没有办法了。 然后,张晓伟将起草的协议,让所有这些单位的负责人签字。这些协议,就是为司法冻结服务的。而这些单位,包括了闽发的所有被吴永红控制的股东。 为了避免这些单位的负责人起疑心,张又和他们签订了一个撤销协议。在这个撤销协议里面,讲明了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客户找麻烦而发生的。等情况稳定后,这些司法冻结的事情,要全部解冻。 最后,张晓伟和他们说,这些协议他拿走,去闽发证券盖章。结果,张利用第一份协议,采取司法措施后,将吴的资产全部冻结。而第二份协议,他全部销毁。 “所以,吴永红的资产几乎全部被张晓伟给冻结了。”知情人士说,“但他们有苦难言,协议全没了。” “这显然惹恼了吴永红。”闽发内部人士说,“吴永红孤注一掷,通过个人合同犯罪将张晓伟抓捕。” 4月初的一个周末,当张晓伟还在福州大街上散步时,突然出现的深圳警方将他带走。其后两月,又传来吴永红被拘捕的消息。 自此,闽发的资金问题受到监管部门关注。4月份,证监会、福建省公安厅等单位组成闽发工作小组。根据本报记者独家获悉的消息,工作组最后查明的闽发资金窟窿是19亿元。 在张晓伟和吴永红二人背影渐渐淡去的时候,资金链早已断裂的闽发证券首要面对的是已经到期的105亿元的机构债务。 据有关媒体披露,在被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托管前,闽发委托理财的债务为105亿元,其中个人投资者的债务约为12亿元,机构债务约为93亿元。在机构债务中,1亿元以上就有36家,资金总额为58.23亿元;5千万至1亿元的有24家,资金总额为14.77亿元;小于5千万元的有15家,资金总计为20.86亿元。 闽发在2003年年报中说,其总资产是47.9亿,净资产为10.17亿。2003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037万元,亏损3398万元。 2004年,闽发业务近乎全线停顿。在证监会高层明确表态“不关门、不托管”大约半年后,闽发仍未逃出被托管的命运。 有闽发上海总部的人士说,闽发有可能沿袭南证的模式。“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接到任何消息。只有等待。”他说。 一位闽发老臣向记者分析,闽发出事虽然不排除与吴永红有关,但闽发之痛的本质原因则在于,一个现行体制下的券商,在内部制度没有厘清之时,呈现一种无约束的膨胀,最终走向崩盘。而滋生这种制度的土壤,则是对券商经营监管的严重滞后。 闽发之痛与其说是偶然,还不如说是必然事件。闽发只是全行业亏损下的缩影。 如何解救券商成为管理层考虑的话题。据透露,11月底,管理层正在考虑把600亿元人民币的新资本划拨给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用于清理证券行业,化解券商风险。 本已脆弱的券商,经历2004年的“洗礼”之后,这次能走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