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伊利高管被拘 > 正文
 

详探伊利郑俊怀 金信信托是查案关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5日 16:29 《财经时报》

详探伊利郑俊怀金信信托是查案关键

  金信信托斥资2.8亿元收购伊利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控股权,却不派一名董事、监事,不提名一名管理层。“郑俊怀才是金信信托背后的人!”前独董俞伯伟坚持他的判断:很多迹象表明,是郑挪用了上市公司资金,交金信信托用于收购伊利股权

  本报记者 谢姝 见习记者 刘应坤

  多年来,上市公司整个高管层几乎“一锅端”的,伊利股份(600887)还是第一家。

  “伊利的基本面没有问题,问题在已经被抓起来的5个人里面;董事长郑俊怀的问题不是伊利整个高管层的问题。”伊利股份总裁潘刚12月24日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强调。

  2004年是伊利多事之年,其最大的竞争对手“蒙牛乳业”在香港成功上市,一次募集14亿港元,双方强弱易位;接着闹出“独董”风波;最后,爆出郑俊怀涉嫌挪用巨额公款进行MBO的丑闻,郑系人马被一网打尽,当地政府工作组力挺潘刚接掌大权,伊利改天换日。

  伊利股份股价自12月20日开盘至24日收盘,从9.77元跌至9.2元,中间连续两日停牌

  郑俊怀疑点

  12月23日晚,呼和浩特新城宾馆,伊利股份投资者见面会,大厅里早已等候了超过40余名记者,比赶来参会的投资者还多。刚散会,潘刚便被“围攻”。媒体疑问:郑俊怀到底有什么问题?但这并非伊利现任高管所能回答。

  目前,经负责媒体沟通的伊利党委副书记杨贵证实过的最核心消息是:2000年至2001年,郑俊怀等人未经董事会同意,先后挪用1590万元和1400万元分别给呼和浩特华世商贸有限公司(下称“华世商贸”)和启元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启元公司”)用以经营。检察机关对郑俊怀等人从立案到刑拘,都缘于此。坊间有报道说挪用数额有1.8亿元,这一说法未经证实。

  在2990万元中,给启元公司的1400万元已经公告。2001年,伊利股份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实行期权激励,为便于持股,伊利股份用激励资金注册了启元公司。挪用给华世商贸的1590万元则未公告。

  “从伊利高管这次被检察院而非公安局或证监会带走的细节看,应是伊利转制以前的事情。”上海闻达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宋一欣律师向本报分析说,按《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院负责调查国企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私分国有资产等案件,有关私企或证券操纵等犯罪案件由公安局管辖。

  如果挪用公款真有1.8亿元之巨,当事人将被判无期以上徒刑。与华世商贸颇有渊源的日信投资董事长郭如鳌,因挪用公款约2000万元,今年4月被山东省高院二审判处无期徒刑(参见辅文《郑俊怀案疑似MBO的三条通道》)。

  来自内蒙古高检的消息说,郑等人更多的问题还在调查中。目前检察机关正在积极取证。消息人士告知,管理层正在追查郑等人在伊利股份违规操作MBO的历史,金信信托可能难逃其咎。如果是金信信托相关人士配合伊利高管挪用公款,按现行法律规定,即为同案犯,后果将非常严重。金信信托操作的好几例隐性MBO都有类似问题。

  6月22日,内蒙古证监局核查小组进驻伊利时,郑俊怀尚有恃无恐,高调宣称:“证监会调查越早越好”。其时郑已开始四下活动,希望能靠影响力保自己安然过关。但据消息人士说,国资委正在严查国资流失案件,郑俊怀案一方面固然是其独董俞伯伟点燃了导火索,另一方面也是近期“严打”中,经由决策层点头才开始彻查。

  金信信托是查案关键

  金信信托斥资2.8亿元收购伊利股份控股权,却不派一名董事、监事,不提名一名管理层。历经独董事件、高管被拘等多次事件,金信信托还是不出场。一位投资者感叹:“全世界也难找这等超然的大股东!”

  12月23日夜,意在“救火”的投资者见面会上,大股东身影依然难觅。记者就此电话询问金信信托,董秘李传全称:“我们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不派管理人员,也是按照当初的约定。”

  “郑俊怀才是金信信托背后的人!”前独董俞伯伟坚持他的判断:很多迹象表明,是郑挪用了上市公司资金,交金信信托用于收购伊利股权。如果金信信托是大股东,就不可能知道伊利股份出事,还让股票跌停才停牌,而必然采取措施。正是由于金信信托大股东是郑,他出事了所以没有工夫来安排这些事,金信信托亦未获得授权,才可能出现股票跌停后才停牌。俞伯伟这两日已不再接受媒体采访。

  分析人士称,郑俊怀等人的最大问题,在于金信信托用于收购伊利股权2.8亿元的资金来源有可能是公款——一种可能是:郑等人以国债投资委托理财名义,将伊利股份资金分多次打入闽发证券,通过伊利股份子公司华世商贸、启元公司,以国债投资委托理财名义,将现金打入闽发证券和金通证券;随后,由证券营业部将伊利子公司放在其账上的资金买国债,然后抛掉,进行国债回购;由于伊利子公司持有的是“B字头”账号,属二级托管,证券营业部将所有的国债做回购,都可不在账上显示,在证券公司也是表外资金,最后这些资金就被“神不知鬼不觉”地转移到金信信托,以偿还金信信托用于收购伊利股权的现金。

  俞伯伟在“独董风波”时揭发说,董事长郑俊怀和副董事长杨桂琴将公司2.8亿元资金从2004年1月12日到2月26日期间分5次打入一家控股子公司,并迅速将该公司改名。这家公司又分6次将其中的2.3亿元转给金通证券,剩下的5000万元退回伊利股份。这笔钱和MBO需要的资金额非常接近。

  这中间还可能存在一个插曲:伊利股份最初是将钱放在闽发证券做“国债投资”,后被交易所发现,伊利股份买国债竟然没有披露。于是,3月9日到5月20日间,公司将其在闽发证券席位上的国债全部卖掉,资金回笼到子公司。这期间,子公司又在金通证券上海证券营业部投入约1.42亿元,进行国债投资。

  宋一欣分析说,检察机关如果要查实2.8亿元为挪用公款做的MBO,必须证实资金流向的每一个环节。上海荣正投资咨询公司董事长郑培敏认为,如果监管部门决心要查,并非难事——数额相近的钱在相近时间内,从哪里流入、哪里流出,银行对账单上都有记录可查,如果再加上相关人员招供,便可认定,如果是“零口供”,只要书面证据严谨确凿也可。

  调查一旦展开,关键环节最终将落到金信信托:它持有的伊利股份究竟是托管还是自营?它从闽发证券、金通证券获得现金了吗?如果查实金信信托确为受托购买伊利股权,那么这笔股权要不要退回给呼和浩特市财政局?伊利股份要不要重新变更为国企?

  国资委下属的政策研究人士对《财经时报》说,从近期连续出台一系列限制MBO、严查国资流失的政策及讲话来看,郑俊怀事件绝非偶然个案。郑被查固然是因为做得太“明目张胆”,而目前不少由国企转制的企业历史上都有非常不规范的操作。过去决策层表态不追查“原罪”,令很多公司高管认为,隐性MBO只要通过审批,过了户,便可万事大吉。当局查处郑俊怀“醉翁之意不在酒”,给旁观客敲响警钟。

  郑俊怀的“老板”梦

  郑俊怀早先即以伊利“20年老总”著称。他1983年1月任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厂长,这是伊利集团的前身。伊利由资产仅40万元的小厂发展至如今总资产达50亿元的集团公司,郑功不可没。

  伊利股份1996年上市,1997年从单一的冰淇淋业务开始杀入液态奶,赶上乳业发展的绝好机会,业绩成长非常快,目前已稳占中国头号奶企地位。伊利坚持每年给投资者现金分红的举动在上市公司中也绝无仅有,现金分红累计也不是小数。

  “他很有能力。”蒙牛乳业总裁助理、奶源分公司总经理许云回忆说。许曾是郑的部下,现在是蒙牛董事长牛根生的重臣。

  “郑俊怀在乳业内声望很高。伊利老大哥家里出事,我们都觉得很遗憾。”蒙牛乳业企划部媒介主管郭万富说。牛根生否认了蒙牛将收购伊利的传言。许云解释说:“呼市市委并不主张一家垄断。”

  “平和在外,强势在内。”专事奶业咨询的崔政评说。崔政曾任伊利液态奶事业部市场处产品经理。郑俊怀对职工非常平和可亲,但作为一个22年的董事长、总经理,却处处显强硬。

  接近郑俊怀的金融界人士说,他给人的感觉较“阴沉”。1997年后,伊利高层人事斗争日趋激烈,而郑俊怀在股市上亦显得过于胆大。证券业人士指证,1996年郑即指使亲信关小军寻找操盘手坐庄,当年伊利股份连续两次10送10,庄家挣了不下数千万,8年来不下9次配送,庄家可能赚到三四亿元。关小军在国泰君安开了不少席位,常常出没于国泰君安上海总部。

  2002年,郑俊怀给关小军2000万元,让其在外开公司自营投资,华世商贸便是由关操控替郑俊怀敛财的一个平台。有称郭如鳌被定罪的关键证据之一——挪用公款2000万元,即是在郑授意之下转予关小军的那一笔。郭如鳌被捕后,关小军和当时圈内一个“颇有名气”的蒋姓“私人专家”均潜逃失踪。

  “郑俊怀和郭如鳌、老蒋搭上关系,足见其在股市‘水很深’!”这位知情人感叹,“郑在MBO时那么明目张胆,真是自以为有恃无恐。”

  潘刚的职业经理人“新政”

  “伊利股份目前的现金存款有十几亿元,几大银行每年给公司的公开统一授信额度是9亿元。公司生产经营状况仍然在同行业是最优秀的。”潘刚对记者说。33岁的潘受命于危难之时,全面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

  他强调,此次郑俊怀等高管被拘事发突然,但由于纯属公司少数高管人员的个人行为,从企业外部看,无论是长期与伊利合作的经销商,还是投资者、银行信贷机构,仍对伊利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潘刚1992年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后即进入伊利集团,历任集团总裁助理、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2002年出任伊利股份总裁。业界对他的评价是“很能干,市场悟性强,也很有威望”。

  “公司将大力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请投资者放心。”潘对记者说。虽然这两日24小时车轮战地应付各种关系,他看起来仍然精神饱满,所到之处不乏笑语。

  伊利股份新高层中,潘刚和李云卿两个主要人员均未持股份。知情人士告知本报,伊利内部持有股份的人并不多,被捕高管中也只有4个人持有非流通股;1993年股份制改造前,一部分老员工持有干股,但现在很多人已离开公司。

  年轻的潘刚作为职业经理人执掌伊利帅印,未来将是国企高管可以模仿的一种形象。


  爱问(iAsk.com)伊利 相关网页约819,973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