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面临问题股权造假嫌疑股权收购三道坎(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5日 10:16 北京青年报 | |||||||||
2004年的冬天是罕见的暖冬,但乳业老大伊利集团却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寒冷。12月17日,掌管伊利22年的“教父”郑俊怀突然被刑事拘留,理由是涉嫌挪用巨额公款,同时被拘的还有其他4名公司高管。一夜间,“伊利”这个在乳业最响亮的消费品牌、在资本市场最耀眼的绩优蓝筹股几乎身败名裂。 蜂拥而至的记者蹲守在伊利总部的每一个角落,铺天盖地的传闻则充斥网络媒体和平
但新领导班子明白,在郑俊怀等人的经济问题没有定性之前,伊利还要坐在火山口上,等待最后的命运宣判,重整河山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第一关:问题股权 在郑俊怀等人涉嫌挪用3亿元公款的调查中,第一大股东金信信托成为最神秘也最尴尬的角色,这个当年因导演伊利MBO而一举成名的投资机构在伊利出事后再一次大名远扬。2003年7月,金信信托以每股10元、总价2.8亿元从呼和浩特市财政局手中接过了伊利的14.33%国有股,成为伊利股份第一大股东,但金信信托没有委派任何人进驻伊利董事会。2003年10月,董事长郑俊怀提出购买国债的想法,11月开始将3亿元资金陆续打到闽发证券。这样时间相近、资金额相近的两件事引起业界怀疑,当时已经有说法是伊利在搞“隐性MBO”,即投资国债的钱通过隐形渠道变成了金信收购伊利的钱,金信不过是个充门面的“托儿”,背后的真正主人则是郑俊怀等几位高管。 在郑俊怀等高管被拘受审后,有关国债投资方面的挪用问题还没有定论,金信负责人也随之销声匿迹,任凭媒体穷追猛打,也没有探到他们的任何口风,这就更加重了人们的疑虑。 投资者对于金信的态度更激烈,一位深圳投资者在见面会上就质问伊利高层,“凭什么让金信当第一大股东?它的身份合法吗?”而基金代表的说法更明确,伊利的股权结构有问题。 面对四面八方的声讨,伊利新管理层也倍感压力,拖延和逃避都是暂时的,实质性解决金信手中14.33%的股权已是迫在眉睫。这个问题显然是非常棘手的,毕竟第一大股东的股权转让非同寻常,何况金信又背着太多的麻烦和包袱。 在记者一再追问下,负责董事会工作的李云卿的回答很简单,“金信方面正在考虑股权处置方式。”但事情解决起来不会很简单,当然也不是金信一方就能处置的。既能妥善转让这部分问题股权,又能得到投资者的满意,还不能拖延太长时间,这副担子可不轻。 第二关:造假嫌疑 5位高管被拘的理由是“涉嫌挪用公款和造假账”,人们似乎感觉“造假账”这三个字眼更加刺眼,如果说挪用公款是郑俊怀等人的个人行为,该事件对于伊利集团的影响只是暂时的,但如果造假账确有其事,那人们直接就怀疑伊利的业绩。遥想几年前的造假大王蓝田,人们不禁质疑,伊利不会是蓝田第二吧。当然,伊利方面是坚决否定这样的猜测的,公司方面表示,伊利的财务状况的确有些混乱,但这与以前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关,造假账的调查也是针对个人的,不能由此推断伊利的业绩有假。 众所周知,伊利股份一直就是绩优股的代表。今年的季报显示,伊利1-9月份的主营业务收入是68亿元,毛利润是3.8亿元。每股业绩高达0.58元,伊利股份不但是个绩优股,而且还是一个高分红股。自从伊利股份1996年上市之后,就没有停止过现金分红,能坚持每年给投资者现金分红是伊利投资者最难以忘怀的事情。 伊利与蓝田最本质的区别是消费市场的表现,蓝田的神话在消费市场是不攻自破,因为没有多少人买过蓝田的产品,但伊利呢,每天都能看到或者喝到伊利牛奶,拥有着非常真实的销售市场。但伊利的业绩没有任何水分似乎也令人质疑,在伊利预计今年销售额比去年增长约40%时,北京三元牛奶发布了年报预亏的消息,与此同时,一些乳业行业报告显示,成本乳品行业的经营收益在呈下滑趋势。尤其在伊利高管出事后,品牌美誉度会大打折扣,业绩问题自然成为伊利新高管最敏感的话题。 目前从公司生产和市场销售环节看,仍旧保持着昔日的红火。据了解,伊利全年的销售收入预计可达90亿元,但在5位问题高管事件发生后,投资者还是对于伊利优良业绩的持续性忧心忡忡。即使造假账也只是公司高管的个人行为,那么在郑俊怀等人的问题没有定论之前,伊利始终将是一个问题股的不光彩形象,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乳业市场,明年伊利的产品销售多少要打些折扣,而在公司改组和调整中,经营销售环节能否不被影响,各地销售商是否对伊利信赖依旧,这需要新管理层拿出更好的销售业绩来打破人们的猜忌。 第三关:股权收购 其实,在伊利管理层心中还有一块心病,就是随时可能爆发的股权收购风波。就在伊利出事的第二天,市场突然传出蒙牛可能收购伊利的消息,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当然,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伊利和蒙牛、郑俊怀和牛根生的历史宿怨,看热闹的成分居多。但如果详细看过伊利股份的股权结构,人们就会发现蒙牛或者其他企业收购伊利随时都有可能,关键问题出现在伊利分散的股权特性,伊利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是14.33%,而流通股比例为66%,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持股超过总股本的15%,也就是说,伊利股权的话语权很大一部分掌握在流通股股东手中,收购方随时可以通过二级市场交易,购得足够股份就可以进入伊利的大股东行列。 所以,伊利在股权收购中非常被动,可能出现暗中收购或者幕后收购。而明暗状态中的机构投资者显然都在关注伊利,因为伊利股份一直是市场中的绩优股,基金等众多机构投资者云集伊利股份流通股股东中,股权之争一触即发,这将要求伊利新管理层时刻都绷紧神经准备应战。 王芳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