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伊利高管被拘 > 正文
 

早有准备闪电拿下郑俊怀 伊利大本营火线防震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 06:25 北京晨报

早有准备闪电拿下郑俊怀伊利大本营火线防震荡

  闪电拿下郑俊怀是早有准备的 伊利大本营火线防震荡

  昨天,北京一直飘着小雪,就在人们享受着美丽雪景的时候,远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伊利集团在众多媒体高度闪光灯的聚光下,又度过了难熬的24小时。所幸的是,在遭遇如此恶劣的高管丑闻的时候,为伊利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的危机公关正在上演。

  事实上,操盘者似乎早已尽在掌握,昨天记者获悉,不是检察院来人直接从伊利总部郑俊怀的办公室里带走人,而是在一个当地政府高层召开的会议开始5分钟后,检察机关突然现身,带走了在场的7名伊利高管。

  高层闪电拿下郑俊怀

  昨天有知情人士进一步透露了更为清晰的事情经过。

  12月17日12时10分左右,伊利集团办公室接到了一个简短的电话通知。当地政府部门要求伊利集团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下午3时30分在丽山湖度假村2号会议厅召开情况通报会。当时,伊利包括被召唤的和没有被召唤的所有的管理层都没有感到任何异样。

  然而,整个事件从这个寻常的电话之后开始了。

  17日下午3时,由当地政府高层参加并主持的“情况通报会”如期召开。据当时参会的人回忆,会开得很短,只有5分钟左右,检察院便宣布对到会的张显著、李永平、赵成霞、陈彦、杨贵、詹永宽、郑俊怀七名伊利集团中高层领导“集中时间,集中地点,讲明情况”。

  上述七人随即被带走。

  从宣布要审查到把人带走,整个过程不过两三分钟的时间。

  而此时,位于呼和浩特市金川开发区内的伊利集团,一切如常,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20日,事情已经过去三天,记者将电话打到伊利人事部,得到的回答竟还是“什么事啊?我们没听说”。

  从今年6月罢免独董事件以来,伊利一直处于漩涡。而当地政府对这个不断曝出问题的龙头企业,恐怕早有准备。现在看来,当地高层为了防止震荡,保护企业,明智地采取闪电方式拿下郑俊怀。

  一天后火线进驻干部

  19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火线安排1名副书记和1名副市长进驻伊利。分管副书记立即召开了伊利高层会议,指示已回到公司的伊利党委副书记杨贵、副总裁詹永宽主持工作,杨贵和詹永宽都是伊利的老员工,他们长期担任公司高层领导,呼市委副书记要求他们稳定局势,保持正常的生产和工作。

  20日上午9时,伊利集团剩下的高管以及相关市政府领导紧急召开了应急会。这次会议为伊利近期的发展作了重新部署,比如不在的负责人赶紧由新人接替等等。伊利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现在各方面负责人都已经到位,生产都在正常进行。

  21日上午,总裁潘刚主持召开会议。此次会议主要内容是搭建伊利新的领导班子。当日,呼市副市长武元春,以及金川开发区白主任也为这事专门赶来与伊利部分新班子成员见面。并表示,今后市委市政府还将会派人过来,协助伊利完成过渡期工作。

  22日,记者被告知,一个由政府部门官员专门成立的小组进驻伊利并明确表示,“如果有困难就找我们,我们一定会全力解决。”同时,伊利股份公告宣布,空缺出来的伊利董事长位置,由伊利现任副董事长李云卿接任。而李云卿也是现任的呼市国资局局长。

  三天时间当地政府为伊利火速搭建了新的领导班子,目的只有一个——稳定局势,保生产。

  危机公关掌控舆论导向

  当地政府在伊利经历的这场危机公关中的作为无疑是成功的。

  “伊利事件”的第三天,12月20日晚,在所有的采访中,一个人的回答尤其让记者感到很意外——伊利的“老对头”蒙牛的一位副总“高风亮节”地对记者说:“伊利一直就是个优秀的企业,出问题的只是领导层。”而几年前,蒙牛刚创办时,伊利曾调集全部兵力打压蒙牛,郑俊怀曾部署,宁可不要利润也要把蒙牛搞死。

  随后的几天里,记者多次听到当地不同背景、不同地位、不同职位的人说出类似于这位蒙牛副总的话,其中包括乳业专家,甚至还有当地媒体的记者。

  在积极地传递一些正面信息的同时,伊利也在不遗余力地封锁一些消息。记者20日采访时,曾拨打“事件”的当事人之一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多个处室的电话,竟然没有一个人接听,似乎所有的人都瞬间蒸发了。

  时至今日,尽管当地以外的媒体都长篇累牍地报道了“伊利事件”,但是郑俊怀等人被刑拘的真正原因一直没有披露出来,所有报道都只是猜测。

  这次危机公关的要点在于,郑俊怀个人可以有问题,但伊利这个企业是没有问题的。毫无疑问,伊利是当地的灵魂企业。

  晨报记者 马小森

  特别链接

  出局者郑俊怀:光环退尽

  郑俊怀,55岁,伊利股份的董事长兼CEO。和伊利乳业强大的广告攻势相比,郑俊怀基本上算是一个低调的人物。

  和绝大多数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一样,伊利股份能从20年前的一个内蒙古奶品加工厂发展成中国奶业无可争议的老大,郑俊怀功不可没。可以这么说,没有郑俊怀就没有伊利股份。

  但是现在郑俊怀面临着虚假业绩和挪用资金两项指控,这已将他身上的光环打得寸金不留。

  现在看来,郑俊怀已经注定出局。尽管尚无定论,但信号明确——此次轩然大波全是郑俊怀“一个人的问题”。

  伊利股份前独董俞伯伟这样描述郑俊怀,“这个人是有两面性的,表面看很朴素。这个人平时出差,在国外只吃一个比萨饼,在国内则吃一碗面条。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他表面比较谦虚,也显得会听别人的意见,但他永远是按自己的意愿做。”

  接盘者潘刚:曾被架空

  在昨天伊利股份发布的公告里,这位34岁的少帅临危受命。尽管在职务上没有任何变动,但其职权却明显扩大,他将负责公司的生产经营,担当了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潘刚是在事发第二天回到呼和浩特的,此后便一直在开会。但直到昨天发公告,他始终没露面。据说此前的半年里,也就是“独董事件”之后,这位少壮派高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被架空,“连业务会议都不让参加,经营的报表也不让看”。眼下,他和伊利的新管理团队无疑面临最大的压力。

  2002年,潘刚上任总裁之初,伊利股份董事会的一位成员曾对他评价说:“他是适合带领伊利向日处理鲜奶2000万吨目标迈进的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