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石击出大问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30日 17:22 时代人物周报 | ||||||||
本报记者 张春霞 王小石被捕了。 随着他的被捕,一直流传着的传言,被证实了。
早在核准上市企业的方式为指标制的时候,就一直有流言说,一个上市的指标“值”3000万,至于这个3000万给谁的问题,谁也说不清楚,但谁也心照不宣 除了具体给某个人不知道外,任何人都清楚这个钱如果花,该花在什么人身上。 但王小石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最少,我们可以知道,他就是那个一直都没能具体知道的“谁”中的一位。 事件起底 中国证监会一时成了替罪羊,原本,中国股市近年的走势就很差,这次王小石的出现,让所有投资者直接开始怀疑中国证监会监管行为的纯洁性了。 王小石被提请逮捕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涉嫌向谋求在国内A股上市的企业出售证监会发审委委员名单,非法获利。 业内人士都知道,按照《证券法》的规定,股票的发行要经过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同意。以前证监会发审委的权力很大,直接决定某只股票上市能否通过。所以,很多企业花大钱搞到名单,然后再去一一攻破这些人。作为一个副处级干部,虽然王小石的职务在中央机关里只是“办事员”级别,但由于其所在部门负责与发审委的联络与组织工作,导致这个“办事员”的岗位颇为关键,关键到可以决定一家企业是不是能上市成功。 显然,王小石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涉案就是最好的证明。 据悉,王小石与一个名为林碧的人(目前亦被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拘捕)在深圳合伙拥有一家注册地址在深圳市福田区燕南路的公司。这家公司名义上从事财经公关,事实上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向谋求在国内上市的企业以每份20至30万元不等的价格,出售上会的发审委委员名单,为准备上市的企业提供“方便”。后来,由于合伙的林碧离婚,其妻子不满意自己所得到的家产,故向有关部门举报,导致王小石东窗事发。 如今,王小石被“请”到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已将近20天。有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在羁押期间,其交代的涉案人员已达20余名,涉及证监会有关部门及部分中介机构。另外,王小石还交待其出售名单获利总额近千万元,并供出部分具体行贿的上市公司。 对此,一位网友评论说,类似的“李小石”“张小石”还大有人在,只不过没有像王小石这样“明目张胆”罢了。王小石错就错在开了一家公司,公开来做这项原本应该私底下交易的事情。 问题直指潜规则 今年43岁的王小石是财务出身,1996年进入中国证监会工作,2003年下半年做完中小企业板的筹备工作后从深圳回到北京,开始担任发审委工作处副处长。 作为一个在证监会工作多年的“老同志”,王小石不可能不知道股票发行的各种规定。 从1999年开始,我国股票发行由行政审批制发展为核准制。股票发行必须经由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方可,俗称“过会”。根据当时的规定,发审委除当然委员外,其他委员身份应当保密。 2003年12月5日,发审委进行了改革,简化审核程序,缩减人员,更重要的是公开了参会委员名单、过会时间、投票结果。同时,在发行审核过程中产生的问责制的批评报告也将公开,以避免发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人情公关等。 然而,尽管发审制度进行了一系的改革,但到今天为止,证监会还没有公开过任何发审委委员的违规行为。“难道就真的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那么现在‘一年赢、两年亏、三年ST’的情形频频出现又该当何解释?”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赵书华说。 未必不是好事 “王小石事件暴露的是证券市场发行制度的缺陷,牵动的是制度的神经和监管层的神经,考验的是发审委的公信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把问题概括得简短明了而又意味深长。 确实,王小石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由于制度存在问题而给了其可乘之机。而眼下,发审委正面临改选。按照相关规定,发审委委员每届任期一年,可以连任,但连续任期最长不超过3届。按此规定,发审委平均每年应换人1/3左右。 显然,此时的发审委正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而此次的换届选举又将是新发审委制度建立以来的首次,一切怎么行事,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和观望。面对外界的各种压力,相信发审委乃至证监会会找到一个至少比现在要合理的办法与决策。由此,一场内部的清理整顿在所难免。 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也在王小石事发后说,经过改革和完善,中国证券发行机制已经走向透明,诸如买卖发审委委员名单之类的事件已不可能出现。 正如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杨松研究员所说,“王小石事件”的曝光,对于促进发审委制度和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只有问题出来了,才会去解决。现在出问题,总比等到今后出现更多、更大的类似问题要强。而且,把问题一直藏着掖着也不利于整个股票市场的发展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