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王小石背后的发行潜规则 > 正文
 

王小石事件暴露发审制度三大寻租漏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30日 14:04 北京现代商报

  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王小石事件”已经水落石出。但“王小石事件”带给发审制度的思考却远没有结束。

  11月20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对外表示,现在负责审核企业上市资质的发审委委员名单都是公开的,每个企业都知道具体负责审核的委员名字,因此不再存在买卖发审委委员名单的可能。但是,仅公开发审委委员名单就可以消除发行过程中所有的权利寻租现象
吗?答案是值得怀疑的。

  在新发审制度中,有三大环节的寻租漏洞不容忽视。

  寻租环节之一,不透明的反馈机制。在向证监会发行部上报材料的10日后,企业将接受证监会人士关于发行人需要遵守哪些规定的聆讯,此后,预审员将对材料不断地与券商、发行人进行意见反馈。问题在于,在证监会的反馈意见中,只是要求企业对书面材料的情况进行进一步解释或核查,不会告诉企业“你的问题出在哪里,应如何改正”。

  寻租环节之二,不公开的初审报告意见。在反馈过程结束后,发行资料将排队等着上初审报告会。会议由发行部的预审员、处长、主任及发审委员参加。初审报告中关于企业存在哪些问题的内容不对企业公开。但一般情况下,企业要去找关系看初审报告的结果,其中不排除金钱交易。

  寻租环节之三,未过会企业的原因不公开。自今年6月《行政许可法》公布以后,中国证监会不再向企业或券商公布“未过会的原因”。企业如有异议,可申请行政复议。只要在审核过程中存在不透明,就会有权利寻租现象。

  去年12月5日,时逢第五届发审委即将换届之际,《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暂行办法》正式发布实施。“透明、专业、责任、问责、监督”是新发审委制度的关键词。虽然发审的改革较旧制度公开、透明了许多,但新发审制度并没有堵住“寻租”漏洞,“王小石事件”只是必然中的偶然。同时,“王小石事件”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新发审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寻租漏洞。而设法如何堵住或避免这些寻租漏洞则又成为发审委下一步改革不得不考虑的难题。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王小石新闻 全部政监会新闻 全部发审委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家居家装实用图库
北京打折楼盘信息汇总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