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新股发行陷入两难境地 会否成为尴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9日 09:43 中国经济时报 | ||||||||
长期以来滥用证券市场融资功能已严重伤害了投资者,导致投资者对暂停新股发行不领情并对恢复新股发行心生担忧。对融资功能的发挥应考虑市场和投资者的承受力,引入优质的上市公司资源。监管部门所掌握着的政策是决定市场冷暖及保护投资者权益到位与否的最关键环节 -财经观察-本报记者 张炜
新股发行依然暂停。最新传闻称,在新股询价制度尚未出台之前,证监会发审委工作处副处长王小石的突然出事,将进一步拖延新股发行,估计春节前很可能继续暂停。 显然,当证监会把暂停新股发行作为重大利好送出几个月后,已经发现陷入了另一种“两难”。一方面,暂停发新股整整两个半月,但是市场并没有因为新股继续停发而由弱转强,疲软行情仍未看到尽头;另一方面,投资者越来越为恢复新股发行而提心吊胆,超级大盘股等待上市的消息接二连三,谁也不清楚恢复新股发行后的负担有多重。在二级市场不见扭转的情况下,恢复新股发行难免被视作利空,可抵消之前出台多个政策利好的正面推动作用。市场人士的评价是“新股发行之惧大于央行加息”。有的学者甚至将暂停新股发行与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联系起来,认为“‘在发展中规范’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一方面无限期拖延全流通彻底解决方案的出台,而另一方面却是新股融资迫不及待。从‘保护投资者特别是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的角度来看,在制度缺陷的补救措施没有实质性进展之前,‘暂停新股发行’不要贸然急促恢复。” 本来是做件好事,现在却变成一件尴尬事。是什么原因导致投资者对暂停新股发行不领情并对恢复新股发行心生担忧呢?长期以来滥用证券市场融资功能已严重伤害了投资者。经商者都懂得一个道理,生意上须让合作伙伴赚到钱,然后才是自己也能赚到钱。同样在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也是最基本的“合作伙伴”,应该投资者先赚到钱或能看到赚钱预期,才会把钱放心地投给上市公司。而在国内这个投资者亏损累累的证券市场上,融资功能却毫不闲置。只要二级市场行情稍有好转,新股发行节奏就会赶紧加快。例如,今年前三个月一度出现局部牛市行情,前四个月的证券市场筹资额同比增加了近二成。 监管部门的责任是把好新股发行审核关与发行额的调控关。既然高喊“保护投资者特别是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就应该在新股发行问题上至少做到两点,一要确保发行上市的公司质量高并无欺诈行为,二要照顾到市场的承受力,给已在二级市场折腾得不成模样的投资者减负。然而,监管部门以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新股发行的促销者,抓住时机不遗余力地将更多的上市公司推销给市场。碰上那些欺诈上市及上市后跌破发行价的,在受害投资者眼里,上市公司是“圈钱”,监管部门则是“圈钱”帮凶。没有一个问责机制来追究监管部门的责任,又怎么保证监管部门能够做到保护投资者利益? 专注于证券市场融资功能的发挥,其历史原因是为国有企业解困脱贫给予融资扶持。现在证券市场融资虽逐渐走向市场化,客观上还需要特别照顾大企业的直接融资。但从整体看,证券市场所被赋予的政治涵义已经减轻了许多,相关部门可以更好地按市场规律来调节融资功能。对融资功能的发挥,首先应考虑到市场和投资者的承受力,引入优质的上市公司资源,而不是为投行业务创造条件,以及尽可能消化排队的拟上市公司。事实上,以往经常出现本末倒置。尽管上市发行称得上“百里挑一”,但还是不乏蒙混进市场的“南郭先生”。 此次新股发行暂停的公开理由,是“IPO试行询价制度,为保证公平、公正,暂不安排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对即将实施的新股询价制度,各方寄予了厚望,认为询价机制给了市场更大的发言权。表面上看,询价就是议价,议价产生的新股发行是最公平的。但是,询价机制不可能完全消除今后投资者对新股发行的怨言。一方面,国内股市的询价机制是在非全流通基础上的询价,而且发行制度还未完善到没有漏洞的程度;另一方面,监管部门掌握着新股发行节奏,发行节奏直接影响到询价结果,掌握不当仍可能使市场“瘫痪”。 监管部门掌握着政策,是决定市场冷暖及保护投资者权益到位与否的最关键环节。说到底,投资者盼望的是能有几年休养生息的好日子。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待市场稍有转暖后,应避免出现与行情走强同步的新股发行“井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