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三幽灵再度光临 市场何时告别指数情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7日 08:30 证券时报 | ||||||||
仿佛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1300点再度光临中国证券市场。 这个幽灵在许多焦灼的心灵上留下了重重阴影,也唤起了市场广泛的悲情意识。在“上证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失守1300点”的一片惊呼声中,“拯救股市”的呐喊再度响起。如人所愿,一双温暖的大手出现了,把一只硕大的政策利好奶嘴塞进了那些嗷嗷待哺的大小嘴巴里。
“救市!”———多么熟悉的呼唤,陪伴着投资者度过了多少风和雨!在中国证券市场短短十多年的成长史上,政策之手曾经数度挽狂澜于既倒,救市场出水火。与人身陷危境情急之下高喊“救命!”一样,高喊“救市!”也已成为证券市场上投资者求生的本能。 这一次的“救市”看上去似曾相识,实则非同寻常。9月13日以来,国务院领导多次关照证券市场,督促各部门抓紧落实“国九条”。相关部门争先恐后推出分类表决机制征求意见稿,加快审批QFII入市额度,拓宽券商长短期融资渠道,放行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落实“国九条”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利好出台的力度和密度之大,可以说是有内地证券市场以来所仅见。 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是,利好震耳欲聋,市场仍然兴奋不起来。1994年救市,只开了几张远期利好支票,投资者激动的心情好几个月都不能平静下来。1999年造市,人民日报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加上几条利好的配合,发动了影响深远的5.19行情。其波澜之壮阔,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这一次,股市“心电图”短暂地活跃了一个多礼拜之后,复归平静。 同是利好,结果迥异。为什么?势异时移也。市场已非当年的市场,投资者已非当年的投资者。投资者与市场都在成长,在分化。5.19行情以来,投资者的命运有点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西绪福斯,从1300点左右的位置往山上滚石头。有时候滚得很高,2001年6月最高到了2200多点;有时候滚到1800点就上不去了。但是不管滚得高还是低,石头最终无一例外都回落到了起步的地方。如是反复5次,投资者消耗很大,疲惫不堪。难怪他们对于最近的利好反应平淡。 滚石头滚了5年,5次回到1300点左右的地方。难道这是中国股市的魔咒?当然不是。不过,这一现象值得重视。1300点左右的估值水平,到底是低了,高了,还是基本合理?如果结论是估值低了,那么,顺势而为,号召大伙儿再使把力,把石头滚到它应到的高度,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结论是基本合理,那么,介入市场的重点就不在滚高石头,而应着力于改善这块石头疙疙瘩瘩的基本面,修平坑坑洼洼的坡道,整饬良莠不齐的推手队伍。一旦这些最基本的要素明显改观,那么,滚起石头来就要轻松省力得多。 重新审视5年来证券市场的滚石历程,不难发现,每一次政策干预在短期内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扰动,但是,时间一长,市场总是顽强地回到了其内在的运行轨道上。这就说明,即便有十二分理由干预市场,也应该高度重视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律。因势利导干预市场,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如果这样的逻辑成立,那么,顺理成章地,监管者有必要最大限度地克制自己对于指数涨跌的关注,自觉与市场保持适当的距离。中国证券市场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市场化程度不够高,指数涨跌关乎金融风险和社会稳定,因此,要求监管者袖手旁观并不可取,也不现实。但是,必须始终清醒地意识到,滚石头是市场自己的事。监管者的主业始终是完善市场基础设施,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让市场最大限度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不久前走下监管者岗位的史美伦最近不无遗憾地谈到:“内地将指数看得很重,与监管者的规范工作挂钩。我认为监管者的工作是监管市场,这与指数的上下是没有关系的。如果当时不监管,违规违法多了,指数泡沫终究要爆破。” 这位被内地许多投资者誉为“铁娘子”的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说:“令我担忧的是,股民认为监管打击市场,希望不要监管或少监管,其实这样的市场是不健康的。监管不等于打击市场,我在不同场合讲了很多次。有人曾直接批评,说监管就是打击市场,我不认同。有人说水清无鱼,但我认为也不能让很多人混水摸鱼。” 史女士的这番直言,何时能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共识?中国证券市场何时告别指数情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