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价制变局猜想:投行面临新一轮洗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09日 11:46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 ||||||||
本刊实习记者 吴德铨/文 规则变了,游戏的玩法变了,对手也变了,结局怎么变?
市盈率上限行政定价时,IPO定价环节的博弈,由政府、发行人、承销商构成博弈链。博弈关系主要是一个方向,即发行人和券商携手向政府部门“攻关”,以寻求最有利的发行价格。常见的现象是,拟上市公司为配合公关,派出得力高管长期驻守北京,一年半载,甚至两年三年都有。正如左小蕾博士所形容,券商投行原来做的事没有技术含量,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 由于一般不用担心包销风险,甚至包销股票反而可以获得很好的收益,券商和发行人之间基本不存在定价的博弈。行政决定新股定价,使得本应由市场自身通过博弈形成价格的机制被扭曲。市场主体行为长期异化,市场效率大大降低,公平也无从谈起。 粗略地看,询价制将颠覆发行人和承销商与政府三方单向的博弈局面,发行人、保荐机构、询价机构变成博弈主体。最直接的一个变化是,政府从定价环节的博弈链中退出,这是IPO定价走向市场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投行新一轮洗牌 目前投行业保荐制加通道制的现状是:首批67家保荐机构、609名保荐代表人,2个保荐代表人配1条通道,计300余条上市通道。带有计划色彩和利益分配倾向的通道制,因阻碍投行竞争机制饱受诟病。 竞争机制扭曲、竞争不充分直接导致投行角色尴尬。询价制无疑将为投行竞争开启一个新的舞台。估值定价、销售、研究、承担包销风险等能力成为新的博弈变量,投行的分化路径改变,新一轮洗牌山雨欲来。 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博士评价说,现在的券商其实只是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助手”,负责“把圈画圆”,询价制使券商有更多机遇成长为真正的投资银行,也会有更多风险。 “以往新股发行都是供不应求,管理层又对新股定价的方法做了太多限定。投行人员做一个IPO项目,根本不会去考虑新股的定价和销售,都不是问题。现在问题来了,定价能力和销售能力是一个优秀投资银行的最核心竞争力,而我们大多数保荐机构可能还没有准备好。”一位投行人士毫不掩饰询价制对投行的压力。 “投行分化的趋势是必然的。”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投资总监、易方达平稳增长基金经理江作良认为,大投行影响力大,优秀资源向大投行靠拢,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兴业证券投行总部副总经理林威认为,从发展趋势看,投行肯定要从垄断竞争走向寡头垄断,定价能力强的券商投行,优势资源必然向他们集聚。 有业内人士分析,询价制是否导致“马太效应”的核心机制是保荐机构是否有对询价对象的选择权。根据规定,询价对象是基金、QFII、符合证监会规定条件的证券公司以及其他证监会认可的机构投资者,但修改意见稿并没有明确保荐机构对询价对象是否拥有选择权。按一般理解,没有明令禁止即可为,保荐机构有权选择询价对象。 “应该是可以选择询价机构的。市场化定价之后,股票发得出发不出是保荐机构的事情,他自己应当有权选择询价对象。好的项目让自己的核心客户多分享询价机会,如果是差的项目,连自己的核心客户都没办法提供支持,他还会指望非核心客户?”中信证券(资讯 行情 论坛)研究咨询部副总经理唐臻钦分析说。 如果保荐机构有权自主选择询价对象,那么,这种制度设计必然进一步加剧投行之间的分化,“大投行-好项目-优质机构资源”,形成一个不断强化强势投行优势的循环。“可以预见,一场血雨腥风的优胜劣汰将在投行业展开。” 市场化改革涉及市场各方利益,公众关注其定价权,机构关注其发行自主权,各有其诉求,符合市场竞争规则。中信证券企业融资委员会副主任兼投资银行部总经理王常青介绍,中信证券在证监会的几次讨论中提议,在定价市场化逐步推进后,应该给发行人和保荐机构一定的自主配售权,比如自主决定20%或30%的新股配售给谁。 “我们主张逐步实现,市场化改革的最终方向是这样的,国际惯例也是这样。市场化定价发行,有些项目如果不是大投行,可能就操作不好。给投行一定自主配售权,是国内培养几家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大投行的一个起步和契机。”王常青说。 给市场主体更大的自主权是市场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优胜劣汰也是市场规律。那么,谁会从投行分化中胜出,进入“寡头垄断俱乐部”? “按目前对投行实力的评价标准——背景、资金实力、投行团队、既往承销业绩,再加上研发能力,排在第一阵营的包括中金、中银国际、中信、银河、海通、国泰君安、广发、申银万国、国信等等。”投行人士认为,最终进入寡头垄断第一阵营的投行也许不超过10家。券商投行实力的评价体系变化,投行新一轮洗牌将会是什么局面尚难预料。 机构博弈的利益结 询价制给予发行人、保荐机构、询价机构三方定价主体以自由博弈的维度,但自由博弈能否最终导向有利于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向,却有许多担忧。 有市场人士认为,由于公众投资者在询价中缺席,定价主动权增加的机构投资者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发生与发行人、保荐机构私下利益交换,合谋推高新股定价以及其他内幕交易行为,从而产生畸形定价,损害市场效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博士公开警告,询价制要特别注意监管,如果制度有缺陷,机构投资者和发行人之间可能出现市场操纵行为。 有专业人士分析,尽管《证券投资基金法》为防止利益输送对关联交易进行限制。但是,若保荐机构与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之间,在规避了表面关联关系的情况下,达成利益交换的默契,在法律上进行界定有相当难度。 对于机构合谋的可能,海通证券投行保荐代表人王海滨认为,在弱市条件下,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不会甘冒被套风险与人“串谋”高定发行价,相反,由于牺牲了获配股票的暂时流动性,基金等机构还会利用参与定价的优势,压低发行价以获得廉价筹码。“从这个角度看,实施IPO询价制后新股发行价格向下调整的趋势是必然的。” 对于参与定价各方的博弈心理,华夏大盘精选基金经理蒋征分析,对于保荐机构来说,发行人在当时是它最重要的客户,但是这种利益关系很可能只会产生一两次。询价机构对于保荐机构就不一样了,两者之间是相对长期的利益关系,包括人脉关系的因素,都是“华尔街”,或者互为核心客户。所以在询价过程中,利益博弈关系,不仅发行人与保荐机构可以站在一起,保荐机构和询价机构也可以站在一起。 “保荐机构有高定价的动力,但也要平衡询价机构的接受程度和发售风险;而询价机构有低报价的动力,但也要考虑同为‘华尔街’的保荐机构的态度。面对质地好的股票,询价机构之间也有竞争,也会进行博弈。”蒋征说。 那么,基金会以怎样的心态参与询价?获配股票3个月以上的锁定能否约束机构行为? 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投资总监、易方达平稳增长基金经理江作良对此认为,市场把对询价机构的配售理解为一种免费午饭,但事实不一定会这样,对基金来说,参与新股询价也是有选择的。 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投资部总经理肖坚表示,“机构获配股票有3个月以上锁定期,股价可能跌破发行价,但是我们如果看好这只股票,进行了合理定价,跌破了还可以继续买,摊低成本。”询价机构有义务分析发行人盈利能力,看不清就会要求保荐机构折价。“但是3个月以上的锁定,只是一个政策平衡,不会导致机构刻意压低报价。定价太低,也不符合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 兴业证券投行总部副总经理林威表示,基金的独立性比我们想象的要强,他做错了一样要受到市场惩罚,市场本身会产生约束机制。“发行人、投行、机构投资者三方,一个追求尽量多的募集资金,一个追求尽量高的佣金,机构希望买了股票能赚钱,三方经过博弈最后会趋向于达到利益均衡,实现多方共赢。” 有券商资深研究人士认为,甚至询价过程都是多余的,既然市场化,股票的销售就交给发行人和保荐机构,他们自然会想办法把股票卖出去,让市场去选择不是更好吗?“一、二级市场接轨后,一级市场的低风险收益大大收窄,也就没有必要设计一个制度去保护谁的公平。” 金融市场特色模式萌生? 有业内人士注意到询价制带来的一个潜在的重要变化,即与市值配售方式相比,询价对象配售的20%(或50%)股票,这部分申购资金的总量即股票发行总量的20%(或50%),申购资金的流转路径将从登记结算系统转到银行结算体系。 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博士认为,原来在股票销售上,交易所地位重要,“权力”过大。投行、机构资金的流转渠道的变化,弱化了交易所、登记结算机构在询价、承销环节的潜在约束。 海通证券投行保荐代表人王海滨分析,可能的操作模式是,机构参与累计投标询价过程中全额缴付的申购资金,直接从询价机构的银行账户划转到保荐机构的银行账户。 “这个变化将逐步推动银行相关业务的证券化,证券结算银行将会从银行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证券化的银行结算体系。”金岩石说,这种变化之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有三种选择: 一是大银行小证券的欧洲模式。目前没有一个欧洲的证券公司不带银行字号,欧洲证券公司都是大银行相对独立的一个分支;二是银证分离功能定位的美国模式。银行和券商构成一个银证融资平台,可供融资融券;三是金融控股集团式的亚洲模式——金融控股、产融结合。 “中国的金融市场会选择什么模式?可能三种并存。中信证券试图并购广发证券,背后应该是有中信集团的支持,对中信集团来说,它追求的是金融控股集团模式。”金岩石说。 除了可能推动证券化银行结算体系的形成,触动我国金融市场新模式的萌生之外,金岩石认为,询价制的市场化定价导向,使券商投行的功能“复位”成为可能。 “询价制就是要使券商成为股票营销和投资的平台。投资平台的成长代表证券市场的未来。因为,证券市场的活力取决于进入资本大于融出资本,也就是新增投资要恒定地超过新增融资。” 金岩石认为,“投资银行本应该是投资产品的设计师。现在投资品种事实上被交易所的市场化和发展程度限制。券商真正成长为证券投资平台以及投资产品设计师,将是证券市场的希望。询价制恰好为这个希望开启了一条门缝。” 【版权声明】本文为(媒体名称)授权刊登之作品,其他网站不得转载本文全部或部分内容,除非经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授权许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