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不仅仅是廉价融资 失去自由也是代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08日 15:26 《浙商》杂志 | |||||||||
《浙商》杂志 文/ 邵捷 7月底,中小企业板关于诚信问题的舆论主角是来自浙江绍兴的精工科技(资讯 行情 论坛),关于它的董事长金良顺人在德国 ,“神”在公司的怪闻,引发了全国媒体的围剿,精工科技的危机公关也是耐人寻味……
对于广大正在奋力上市和已经上市的浙江商人们来说,精工科技的风波,其实凸现出浙江民营企业在经过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后,面临的发展理念转型的迫切性。 风波缘起于老板“分身有术” 不久前因企业上市一举圈得2.3亿元的精工科技董事长金良顺,这位绍兴商人在带着成功的喜悦敲响上市钟声不到一个月,就深深地体会到股民的钱并不是白白的拿的,因为他的公司成了突然陷入全国媒体口诛笔伐的旋涡中心。 这场风波起得简单又奇怪,它不像日常那些失信的上市公司那样,往往涉及虚假的财务报表或者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这样的恶劣行径,此次风波是源于对一个常识的怀疑:董事长金良顺究竟有没有“分身术”? 风波的发端是7月27日中国证券报发表了该报记者写的一篇文章:《精工科技董事长人在德国 “神”在公司》,文章说,精工科技在其7月24日刊登的《第二届董事会第三次会议决议公告》中称,“会议于2004年7月22日上午9时整在本公司会议室召开,应到董事9人,实到董事8人,独立董事张其林先生委托独立董事马洪明先生代为出席并表决。”而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实际情况是,在开会“应到董事9人”中,董事长孙建江、董事金良顺两人,正在德国睡觉或过夜生活呢! 此文一出,立即舆论大哗,还没有从中小企业板上第一个失信案例——江苏琼花的欺骗阴影中走出来的公众,愤怒的情绪再次集结,这篇文章迅速在各大网站、报纸、电视台中流传。该消息刊出后,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深交所立即就这一问题对精工科技发出问询。 精工科技第二届董事会第三次会议是一次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共通过14项决议,内容涉及修改《公司章程》、修改《公司治理纲要》、收购杭州专用汽车有限公司70%股权、授权董事会为控股子公司提供银行融资担保、授权董事会3000万元以下资产处置和对外投资权、《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等。 正是如此重要的会议,精工科技在公告开头特别强调:“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公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对公告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负连带责任。” 可事实却出现明显的虚假,公众因为受骗而产生的愤怒,使精工科技的股价在7月27日当日以接近跌停收盘。 此前,精工科技刚刚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财务报表,作为深圳中小企业板块中首家披露半年报公司,其利润增长缓慢已经使公众产生了浓重的失望情绪。此次的虚假陈述更给了公众一个宣泄不满的机会。 精工科技对撼全国媒体 可令人奇怪的是,面对这么简单的事实,面对普天盖地的舆论指责,精工科技竟然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死扛”:在中国证券报出来的第二天的7月28日,精工科技发出董事会决议补充公告,“拟因公出差的公司董事长孙建江先生、董事金良顺先生在出发前对修改后的会议文件进行了仔细审阅,并予以签字确认。7月22日,公司二届三次董事会会议正式召开。公司共有董事9名,其中6名董事现场参加了本次会议,正在德国出差的2名董事孙建江先生、金良顺先生利用视频通讯手段参加了本次董事会,独立董事张其林先生委托马洪明先生出席表决。” 明眼人一眼看出,之所以做这么多的解释,是因为由于会议当天有很多资料,通过视频是没办法让远在德国的董事长详细了解的,所以公告继续解释说,之前的材料已经给董事长看过了!公告中还提到,公司委托律师北京市星河律师事务所认为:“孙建江先生、金良顺先生通过视频通讯方式参加董事会不违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贵公司二届三次董事会会议合法、有效”。 这样的解释根本没有起到证明自己没有说谎的效果,因为在关键的董事会参加人数上,两次公告互相矛盾: 第一次公告说8位董事到场,这次公告却说只有6位到场。 一个弄巧成拙的解释,反过来却在证明批评方——中国证券报的批评符合事实! 这样死不认帐的态度立即引起了媒体的更大的愤怒和火力抨击,在精工科技做出解释的当天,中国证券报继续揭露说,“ 本报昨日报道,精工科技董事长孙建江、董事金良顺在该公司二届三次董事会召开期间身在德国,但公告中却称‘应到董事9人,实到董事8人,独立董事张其林先生委托独立董事马洪明先生代为出席表决’。 记者注意到,‘利用视频通讯手段参加’与‘实到’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别。” 远在西南的成都商报也怒不可遏,以《精工科技信息披露又撒谎》为题,指出,“董事长没有出现在董事会会议现场,原本不是什么大事,正因为不是大事,就更用不着说假话。但是,连小事都没说真话,投资者自然会更加怀疑“上市公司还有多少诚信可言”。即使该董事会决议有效,投资者也“很伤心”了,难怪公司股价要大跌。” 上市,以“失去自由”为代价 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浙江有家著名的企业成功上市,据某记者描述,当时,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很兴奋,在一次参加人数众多的大会上,用很浓重的浙江口音高兴地说:上市好,这个钱拿来不用还的。 话语虽直率,但确实一针见血地说出了中国证券市场的缺陷:上市企业只知道圈钱,鲜有考虑给予投资者回报的,上市圈钱好象是白拿的。 精工科技的说谎风波,似乎在预示,想吃上市这顿大餐而不买单已经不可能了。 精工科技此次之所以造成极其尴尬的局面,从表面来看,主要是没有及时做好民营企业上市后,变身成公众公司的角色转换:往往是浙江民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企业决策机制就是“老板说了算”,这种机制重实际,灵活性强,轻形式,对制度形式的表述上显得相当粗糙,像很多公司,董事会只是摆设。 可是当公司一旦上市,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对公司的知情权,监督权,决策权必须通过制度化的轨道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来保证。可是,像精工科技这样的公司,因为没有及时的转型,进退失据,以至于在市场上造成了失信的极坏印象,这种坏印象使它二级市场的股价大跌:在风波发生的前一天,收盘价为16.46元,到8月9日收盘价格仅为13.75元,在11个交易日中,下跌15%以上,而同时期上证综指仅仅下跌了一个百分点。 二级市场价格下跌损失的是流通股股东的钱,虽然与公司没有直接的关系,可是,过低的股价将严重影响精工科技的再次融资。 不过,损失最大的是公司的信誉, 精工科技说谎被中证报揭露,一位资深律师无可奈何地告诉中证报记者:“这样的董事会实在太多了。”他呼吁:“是到该管管的时候了。要不然,谁还相信上市公司呢?连董事长在不在会场都不说真话,上市公司又有何诚信可言?” 打造百年老店,把自己一手创立的企业做强并永续经营,一直是不少浙商的梦想,当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后,企业的信誉就越来越受到浙商的看重。记者采访发现,有不少浙江商人其实根本不缺钱,但还是很向往上市,因为上市可以提升知名度,可以在开拓市场的时候更加取信于客户,像恒生电子(资讯 行情 论坛)、杭萧钢构(资讯 行情 论坛)等近年来一大批上市的浙江民营企业都有类似的考虑。 可是,在诚信上遭遇重大损失的精工科技,这是它在上市后,支付了第一笔重大的成本,假如,以后不给流通股股东回报,业绩下降,证券市场这个越来越透明的市场就会把企业的窘况一览无余的表达出来。,进而带来企业信誉上的恶性循环。 天通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是中国第一家以自然人控股形式上市的企业,它的老板在上市后的心路历程也许可以给后来的浙商一个参考。天通股份在2001年上市后,企业主导产品所在的IT业刚好处于大的回调期,那几年,天通股份董事长潘广通虽然手上握有圈来的巨额资金,但日子却比上市前“难过”,据海宁当地一位企业家向笔者回忆,"老潘当时非常担心公司利润下降,与上市前相比,老潘似乎更累。因为这两年世界IT业大调整也同样殃及软磁业,在公司上市之前,老潘觉得反正天通是自己的,去年赚个6000万,今年赚个3000万都无所谓,但现在如果净利润大幅下降,市场肯定不答应,并会直接影响到其个人的声誉。所以老潘现在成天想着如何创造利润,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像潘广通这样对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有着深厚的感情,非常爱惜公司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这种委托人和代理人合一的公司所有权结构,是浙江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可是,上市后拿了股民的钱,成了公众公司,就不自由了,就会有很多眼睛盯着,尤其是媒体和专业的机构。信誉是公司的生命,小心翼翼地维护信誉,让付出真金白银的股民放心,就是上市公司日常维护形象的核心内容,这就是上市圈钱的代价,也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有力促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