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近一段时间波诡云谲,多位著名的商业大鳄成为大型并购或者信息突变的主角。媒体议论纷纷,吃瓜群众看不太懂,但大多跟着对“骗局”的种种分析走了,中国的资本市场似乎出了较大问题,这是许多人的印象。
贾跃亭失去了乐视网董事长的位置,如今人在美国,舆论一般认为他是“避难”去了,并且把他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与“庞氏骗局”相提并论。万达卖了632亿元资产,财务形势应该因此更好了,但不少舆论把万达与乐视捏在一起说,怀疑这是王健林“要跑”的前兆。
舆论对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行为的怀疑在加重,缺少核心技术优势、海外并购又比较多的民营企业都似乎在失去公众的信任,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那些企业有意“转移资产和外逃”的新一轮质疑。中国公司在海外买下某个领域标志性资产令国内公众为之骄傲的情景看似一去不复返了。
海外投资本来就有商业扩张和资产风险配置的双重含义,对具体海外并购朝哪个方向定性,取决于公众对此类收购的了解以及对开展收购的中国公司的信任程度,另外国家的大氛围也会对此产生一定影响。现在的情况是,对民营企业收购海外技术型公司,舆论比较赞同,比如吉利收购沃尔沃一直被看成是成功的案例。对收购海外能被解释为“软实力”的那些项目,公众的质疑最为集中。
另外,对民营企业使用银行贷款等杠杆去海外开展的收购,舆论的抱怨尤其多。它们还招来了“官商勾结”的质疑。
现在每有大型收购,那些动辄百亿计的钱都是哪里来的,为什么有的投资公司能够撬动十分强大的金融杠杆,也是众说纷纭。其中或者有“骗”,或者有“贪腐”,这样的人云亦云在互联网上相当普遍。
不能不说,对大型资本运作,尤其是借助高杠杆的资本运作,中国社会还比较陌生。不仅公众不了解所以然,监管机构对它们做定性估计也有困难,操作者本人也是中国这样干的第一波,同样未必就清楚他们的前方究竟是什么,他们应当说很大程度上是在冒险。
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从一开始就决心“一骗到底”的,恐怕很少。最后搞成“庞氏骗局”的,开始恐怕还是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并且有了不错的起步,后来误判市场,形成盲目扩张,直至资金链出了问题,被迫“拆东墙补西墙”,或者编更好的故事掩盖当前的困局,试图“再搏一把”,直到危机全面爆发,创始人成为公众眼中的“标准骗子”。
舆论不断对投资者们产生疑窦,这大概不能算不正常。很多议论可能既“无风不起浪”,又多少有些夸张。陷入众人口中的资本大鳄们能不能游出舆论的口水,关键要看他们的真实实力。有的可能最后真的就被淹没了,但做事扎实的公司,就能经得起各种传言唱衰的洗礼,变得愈发坚韧、强大。
万达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它近年提出的“轻资产战略”对中国社会来说还比较新,这个概念是无法向公众用语言解释清楚的,它只能通过万达的新一轮成功来证明。面对舆论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万达如何表现,能否承受得起,对民营企业的真实质量或许有着标志意义。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凌辰 SF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