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02日15:14 综合

  来源: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

  近期万科事件持续发酵,从保险金用途的监管、到独立董事的责权、大股东一致行动所面临的约束、再到公司管理层与外来投资者对企业核心价值的维系,都成为各界热议的重点。

  2016年7月1日,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以“企业家与契约文明”为题,以万科为例,邀请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法学家和媒体人士就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企业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资本与企业家的关系等问题展开研讨。

  本文为北大国发院教授、北大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薛兆丰在此次研讨会上的发言。

  第一,假定宝能收购万科是合法的,但合法的事情,也未必合理。

  万科公司是公认的房地产标杆企业,它从1984年至今天所创立的辉煌商业业绩和广泛的社会认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大股东华润的支持和信任,以及始终以王石为主导的优秀的管理团队。万科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公司的成功,而且还是今天众多国企和央企有效治理和运营的范本。

  投资人收购一家企业,合理的原因,是出资人自认为发现了标的物未被市场发现的价值,自信收购以后能够做得比原来的经营团队更出色,才出手收购。然而,宝能在接手万科控制权后,便急不可待地要清洗这个核心团队,而宝能自己的管理团队的历史记录,却不能望万科团队的项背。

  因此,从很多迹象看来,宝能的意图如果实现,万科的估值将会严重下挫,对原有的大股东华润、其他中小股东、对经理层、对员工、对业主、乃至对深圳的利益,都是一场重创。这是万科事件引起我们警惕的起因。即使是合法的事情,也未必是合情和合理的。

  同样是合法的事情,如果是万科收购宝能,那倒是合乎商业逻辑。

  第二,宝能的意图及其收购资金的合法性

  如果宝能收购万科,是为了发展万科的本业,提升万科的价值,那么一个不留地清洗管理团队,就会使得连宝能本身也成为输家。宝能究竟是看好万科管理团队,还是不看好这个团队,是自相矛盾的,这两点加不起来。所以,宝能的做法让人深深地怀疑,宝能之所以撬动百亿资金收购万科,是另有所图。这就不能不让人去关注宝能巨额资金的来源,以及收购万科股权以后的去向。

  前面诸位法学家已经花了很大功夫,讨论每一方的每一个举动,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是否是合法的,是否是合规的。这里面有精细的推理,这是法学家的专长。

  但与此相对,经济学家——或者说法律经济学家——则更注重去探讨法规本身是否符合经济规律,法规会促成怎样的反应,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我在这里呼吁,我们不仅要讨论宝能撬动巨额资金,尤其是保险资金,来收购一个实业的做法是否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还要进一步讨论这些法律法规本身是否合理。这是因为,宝能的做法,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相比之下,宝能是否合法,是小事;千万个宝能争相仿效,是大事。如果宝能是合法的,那后果将会怎样?

  如果判定宝能的做法合法,那这就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冒号——不行贿、不依附权贵,不讲政治、踏实做事的人会不会大面积地受到惩罚,长袖善舞的人会不会大规模地涌现?有关部门这时候不出来进行问责,那将来就有可能受到历史的问责。这些问题,才是影响中国企业制度变迁的重点问题。

责任编辑:骆珊珊 SF176

相关阅读

深扒万科狗血八卦中的赚钱机会

前有安邦举牌民生银行,后有宝能举牌万科企业,这些案例一而再再二三告诉我们,股权分散的优质资产(一定要是民营啊,国企有主管单位,有党委,你搞不定),尤其是市值较大的金融地产,是大资本追逐的目标。

全民炒地炒房的局面如何扭转?

各地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上获得收入,炒高地价房价,先买入的或者炒房地居民成了中产阶层,相当多的中产家庭不是投资兴办实业形成的;炒地炒房利润高,搞实体经济利润低,甚至亏损,高地价和高房价实际上是摧毁中国制造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伦敦将丧失欧洲金融中心地位

英国脱欧将终结伦敦作为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欧盟已明确表示,英国脱离欧盟单一市场将终结伦敦在欧盟经营金融业务的自动权利。这些事实,足以令全球金融市场陷入混乱。

下半年楼市四大“黑天鹅”

楼市在上半年疯狂后下半年将陷入调整期,从时间的角度来看,2016年下半年开始新一轮的房地产市场调整极有可能会来临,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日光盘”频现的现象也会就此而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