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杨庆婉
面对即将来临的金融衍生品时代,各路机构投资者对高频交易系统有更挑剔的要求。
光大证券“8·16事件”震惊市场的同时,也引起了各路从事量化投资机构的警觉,开始检验其运行的量化工具,并加大风控力度。
券商
需防范IT系统风险隐患
证券时报记者日前获悉,“8·16事件”发生后,多家获得国债期货试点资格的券商开始全面检验量化工具系统,并评估开展大规模量化交易可能带来的风险。
一位长期从事金融衍生品研究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8·16事件”中异常交易的发生有两个关键原因:交易系统自身出现失误、缺乏验资验券的风控模块。
据了解,从国外资本市场发生的多起“黑天鹅”事件看,交易所系统如果出现故障,危害性是最大的,但这属于整体无法规避的系统性风险,发生概率较小。最有可能发生的还是机构自身交易系统引发的故障,尤其是拥有独立交易席位、不需要检验账户余额的券商自营。
“国内券商最大的风险可能会在信息技术(IT)方面爆发。”上海证券副总经理姚兴涛告诉记者,纵观国外券商无一没有强大的IT团队,金融企业更像一个庞大的互联网公司,而国内券商在这方面相对欠缺。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将迈入衍生品时代,股票T+0、国债期货、股票期权若接踵而来,将对交易系统提出更高要求。
“国内券商使用的交易系统有三种:一是完全自主开发,目前除了中金公司,其他券商很少这么做;二是部分采购,再自行研发定制;三是完全外购软件。”姚兴涛说,最常见的是标准化产品对外采购,个性化产品是在外购的基础上进行定制。
私募
重金开发套利系统
据了解,目前参与量化投资的机构投资者使用的交易系统,包括恒生电子、金证股份、金仕达等公司开发的产品,其中恒生电子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大。
一位私募机构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有些券商想要在外购软件的基础上加入定制系统——会倾向于和规模较小的软件商合作,因为它们的定制服务更加到位。
但即使定制,外购的量化交易系统仍然存在风险。一位长期从事金融衍生品研究的业内人士表示:“有实力的机构应该自行研发交易系统,这样才能对程序代码和交易细节了如指掌,交易更有可控性。”
“有一家私募机构,管理的资金规模只有2个多亿,却花了2000多万来自主研发交易系统,而这并非个案。”上述私募机构负责人说,“这家私募团队一共 有15个人,系统研发人员就有10人。”
相比之下,许多券商在量化交易系统研发方面显得不足。有业内人士表示,券商信息技术系统建设以前主要围绕着经纪业务等传统业务,而在创新业务方面,相关软件研发投入还远远不够。
上述研究金融衍生品的业内人士表示,机构自主开发量化交易系统的好处,除了能充分了解及测试软件外,还有助于提高交易速度。
“关于提高交易速度方面的投入是无止境的。今年投个2000万开发软件,你的下单比别人快一点,明年别人可能会在交易系统上投个3000万,下单又比你快一点,能多赚一些。”上述私募机构负责人说,不能过分追求交易速度,保持在中上水平即可,要兼顾策略,最好的方式是速度与策略齐头并进。
程序化交易
需要人工监控
虽然光大证券2012年年报中称“已通过自主研发与外购等形式搭建了投资业务监控系统”,但是,乌龙指事件依然发生。
业内人士表示,光大证券定制的交易系统去掉了“验资验券”的风控模块,此外,铭创系统本身的不稳定也说明机器也可能会出错,因此不能完全信任。
“‘8·16事件’发生后,不少业内人士认为100%的程序化交易不可靠。”上述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在加大交易系统研发投入之外,还必须对交易进行人工监控。
已有机构在量化交易系统中设置价格及数量异动的监测,再让交易员定期观察交易成交情况;不少机构还建立应急方案,包括在系统中设置停止交易或切断网络连接等功能。
“此类‘黑天鹅’事件在国外并不少见,属于资本市场发展中的一朵小浪花。”一位曾在券商负责衍生品投资的业内人士称,希望监管层不要因噎废食。
该人士说,在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发生此类事件,正好给金融机构敲响风险警钟。而量化投资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未来将会在交易业务中占据重要地位。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