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茂林
2013年8月16日光大出现乌龙指,让股民们经历了一次坡度最大的过山车,也让程序化交易变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类似的事件在国外市场上亦时有发生。就在光大乌龙指事件发生不到一周,在8月20日美国市场开盘后的几分钟内,高盛也发生类似事件,造成了美国股市早盘震荡下挫。
光大事件让我们想起巴林银行悲剧。该悲剧警示:错误的交易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但如果缺乏合理的风控,犯错误者一再掩盖错误,无意的错误就有可能转化成有意的赌博,使受害者变成施害者,放大股市次生灾害。
纵顾每一次危机,危后必有机,被揭露出的问题将促使相关技术获得更大的进步,从而反哺市场,带来更多收益。如为改进风控,美国证交会在2010年更新了“熔断机制”。按照新规定,一般股票如果在5分钟内价格变动达到或超过10%,将被暂停交易5分钟。这个机制的实质不是为了预防乌龙指,而是为了切断乌龙指效果的自动传播和放大。美国的“熔断机制”又被称为“守夜人”,这也是股市风控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于美国股市不像中国股市有涨停板跌停板,所以必须“有个度”,“熔断机制”也是在美国股市历史中不断发生“血的教训”后,不断完善更新的,但即使是如此完善的监管机构,还是会出现交易失误。
另外,香港交易所对证券交易过程中出现的报价畸高或过低、交易数量过大的落盘,交易系统都会有特别警示,要求交易员重新核查。如果内地证券交易所有类似预警机制,那么这次光大错盘乌龙事件发生的概率就会降低。相对而言,内地监管部门的风险意识显得相对薄弱。
同时,券商内部的风险控制在防范乌龙指事件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券商的风险控制形同虚设是造成本次意外的重要原因。目前,证券业当中风控部门,相较于强势的贡献盈利的业务部门而言,级别较低,且相对弱势。这就会导致风控部门难以在早期实质性介入意外交易事故的处理,使风险最终失控。对比国外同行,美国每个证券公司都有非常严格、最少三个层级的“风控”管理,如果涉及非常大的交易,是必须通过一层层审批才能最终操作的。本次事件中如此大的交易金额,一般都必须经过有高级权限的监管高层同意,才能下单,如果说光大证券高管完全不知情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经过此次事件,各方都应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机器是会犯错的,应该预先设计各种故障保护措施。建议由专职交易员来进行人工监控,监控界面应展示完整的交易信息和控制要素。同时,交易程序必须与交易所升级严格同步,并定期维护。交易程序还应包括检查交易对象的关联性。可以设想,交易程序有可能出现某种故障,导致个股交易有一定异常,但数量不大,难以被察觉,若同时影响到许多个股将会造成较大损失。交易程序应检查大量交易对象间的关联性,避免交叉感染。
因此,为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不仅要求交易员提高自律性,更需监管机构从源头入手,制定硬性行业规范,并确保实施,从而更好地维护市场的有效性和公平秩序,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