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结底,葛文耀[微博]对平安违约的指责和平安信托关于“小金库”举报的反击,只是双方反目的表面现象,其感情破裂的最大原因,是双方对家化资产的经营理念完全不同。
■本报记者 侯美丽
这两天资本市场上最热闹的,大概就是上海家化和平安信托的“恩怨情仇”了。
从5月11日上海家化集团董事长葛文耀被罢免,到5月13日葛文耀的微博自卫和平安信托的反击,再到5月14日上海市政府的介入要求双方“噤声”,正可谓一波三折。回想起洽谈收购事宜时葛文耀舍海航保平安的过往,不禁令人唏嘘。“新婚”不过一年的时间,上海家化就用本周一的放量大跌和周二的停牌来宣告了双方 “蜜月期”的结束。虽然葛文耀在5月15日的凌晨发微博表示双方处于“停战”状态,但众所周知,这场资本和企业家的角力还远未结束。
平安信托罢免葛文耀家化集团职务的理由,是一系列关于上海家化集团管理层存在金额巨大的 “账外账、小金库”的举报。该举报是否属实不仅关系着葛文耀的一世英名,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上海家化的前途命运。但对此举报内容,14日凌晨上海家化和葛文耀通过微博给予了强硬回应。葛文耀表示,家化完全没有违法行为,最多是 “擦边球”。 15日凌晨,葛文耀在微博上再度明确回应:“根据中纪发(2009)7号文件对小金库的定义,家化不存在小金库。 ”
但在葛文耀此前的微博中曾提及“共享费”一说。根据相关资料,2007年,上海家化经济效益开始明显好转,葛文耀就着手解决了退休职工的 “共享费”(让退休员工也享受企业发展成果,每月发几百元生活补贴)。但这个“共享费”是否就是平安信托所说的被举报的小金库,以及它的合法性还有待考察。
不得不承认的是,葛文耀在上海家化集团的管理风格是极具个人特色的,招致不满似乎是可以预料的。但像上海家化集团这种“共享费”的模式在国企中是相当普遍地存在。由于传统国企员工待遇较市场化企业低,国企改制过程中,一般会对离退休人员待遇有个补差。但新股东控股后对此方面不一定认可,矛盾也因此会长期存在。最终究竟会从于“人情”还是从于“市场规则”,还需要看新老股东之间的博弈。
而在葛文耀看来,自从平安信托入股以后,家化集团已经名存实亡,而平安信托不仅对于入股时的承诺未兑现,相反还在卖集团的资产,此举有失偏颇。
综合有关消息来看,平安信托成为家化集团大股东以来,基本没有干涉上海家化的经营决策,但对家化集团旗下的酒店、办公楼与土地资产处置颇有兴趣,一直有意套现其中部分物业资产,并已出售一块闲置土地。平安信托还曾向家化集团董事会递交一份集团资产处理方案的建议,正是因为葛文耀等人的反对,最终未能形成“书面文件”。
而平安信托急于套现家化集团资产,似乎也有难言之隐。2011年平安信托全资收购家化集团时,一度计划使用保险资金收购,由于监管部门未批复,最终改用银行并购贷款作为收购资金,融资成本因此提高不少。而且当时51.09亿元的收购价估值也是偏高的,双重压力之下,追求快速盈利的平安信托不得不寄望于多方的资本运作来“回本”。
回想当时,平安信托入主上海家化事件,是上海市国资委成立以来,第一次采用市场化方式大规模出售优质资产。在上海国企改革的进程中,堪称把国企变成民营企业的里程碑事件。而葛文耀当时之所以在海航与平安之间最终选择平安,也是因为平安在标书中尽表诚意,不仅抛出70亿元注资计划,还承诺未来5年内追加投资70亿元,帮助家化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160亿元。
但或许葛文耀看中平安也不仅仅是因为雄厚的资金,平安在业界的投资成绩以及国际经验也颇为难得,久经市场磨练的平安撞上老体制里暮气沉重的家化,或许能迸发出不一样的花火,从而能让葛文耀和他的团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但葛文耀看到了碰撞的花火,却低估了利益的冲突。在2011年之后,同样强势的葛文耀和平安之间的矛盾不断展现。在对天津海鸥手表等投资项目上,双方分歧日渐明显。
归根结底,葛文耀对平安违约的指责和平安信托关于“小金库”举报的反击,只是双方反目的表面现象,其感情破裂的最大原因,是双方对家化资产的经营理念完全不同。作为财务投资者的平安信托,在投入成本偏高的情况下,其资本逐利性要求其采取各种资本运作手段保住投资利润,而家化集团管理团队则着眼于做大、做强家化产业链获取经营业绩的回报。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因此不难理解,才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这桩本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却让人一声叹息。或许上海家化和平安信托之间的问题,也是很多国有企业改制后面临的共同难题。国企的条条框框虽然多一些,但市场化的企业逐利性更强,不同风格的融合纵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如果最终能够融会贯通,就可以“收之桑榆”,反之,只能是“失之东隅”了。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