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余家排队等待上市的公司,仍是悬在A股市场上方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吴晓求:现阶段暂缓IPO利大于弊
本报记者 窦红梅 过去两年间,证监会一再重申新股发行不会暂停,将坚持市场化的方向。但新年伊始,多达800余家排队等待上市的公司,仍是悬在A股市场上方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面对巨大的扩容压力,众多投资者和业内专家言辞激烈,认为新股发行“供大于求”。在市场不断寻底的重压之下,从2012年11月起,新股发行上市似乎悄然暂停。
一时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该如何进行,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微博]教授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公司上市存在制度性“红利”
记者:目前市场情况下,您是否同意A股市场暂停新股发行上市?
吴晓求:我们总是强调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上市公司常常误认为,从市场获得资金是廉价的、无约束的,所以出现了即使指数跌破2000点,仍有数百家企业在排队上市的奇怪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制度给了上市公司制度性红利。在中国,成为上市公司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性红利。排队现象说明企业还在源源不断地供给股票,如果供给的股票质量很好则无可厚非,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股票的质量并不那么好。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出现了下跌,供求关系出现严重失衡。有人提出减少一点供给,这种建议马上被指责为行政干预。证监会表态说,不暂缓IPO,IPO的速度是否暂缓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但我们要知道只要上市资源在中国存在制度性红利,就会一直有排队上市的现象。
因此,中国现阶段从维护市场稳定和实现市场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角度看,有时还是需要一定的政策干预的。在目前市场状态下,暂缓IPO不失为从供给角度所作的一种调节,利大于弊。
鼓励社保金按一定比例入市
记者:如果让您来做决策者,对尚存诸多弊病的中国资本市场,该如何恢复投资者的信心?
吴晓求:近期市场出现了一些转机,但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市场,进一步恢复投资者信心仍是政策的重点。概而言之,可视市场变化而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适当收缩市场融资规模,放缓IPO发行的速度,缓解市场资金供给压力。
第二,采取适当措施和政策,引导新增资金进入股市。除了中央管理的社保基金继续按比例进入市场外,要鼓励地方政府管理的社保基金和养老金,运用市场化和专业化机制,按照一定比例进入市场。必须改革所谓“养命钱”的管理机制,改革基本方向就是在专业化运作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市场投资的比例。唯有投资,“养命钱”才会增值。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增加QFII和RQFII规模,降低QFII、RQFII进入标准,提高国际化的程度。
第三,鼓励大股东特别是蓝筹股国有大股东增持股份,鼓励有充分现金流的上市公司实施回购,以稳定市场投资者信心。
第四,必须改革IPO前股东股份减持制度,适当延长这些股份的锁定期。制定一个动态的、与企业成长相匹配的结构化的减持办法,从存量角度减轻减持套现对市场所形成的巨大压力。
真实披露信息比展望更重要
记者: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在哪里?对于完善新股定价机制,您有什么具体建议?
吴晓求:股票发行制度一直是理论界和市场诟病比较多的。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不少问题,不少人都会把它与市场发行制度联系在一起。人们通常都会问IPO要不要审,如何审,由哪些人审,审什么?IPO发行审核有没有寻租行为?现行的股票发行制度为什么设计了这么复杂的程序,还会出现像“绿大地”这样的事件?新股上市后巨大的溢价或者跌破发行价,是不是与现行股票发行制度有关系?如此等等。
从当前中国社会现状看,新股发行还是要审核的。有人建议,由现行的证监会发审委核准,改为由交易所核准。这种建议从理论上是正确的,也是未来中国股票发行审核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绿大地”造假上市的事件暴露后,究竟该追究谁的责任?从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制度结构上看,应建立一套发行核准与事后监督的约束机制。虽然新股定价机制的基本框架已经确定,但竞价的方式需要调整。我们要把竞价与申购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定价机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
初始信息披露也是一个重点。在中国,拟上市企业通常只知道募集资金的权利,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却不十分清楚。要让企业深刻地理解作为上市公司,必须接受社会(包括证监会和投资者)的监督,必须履行信息披露的强制性义务。我认为,真实地披露企业当前的信息,远比未来的展望更重要。而这也正是企业发行上市核准的重点。
记者手记
经济发展晴雨表为何失灵了?
吴晓求教授有一个观点:中国资本市场状况与实体经济,呈现了相当严重的背离趋势。以往人们熟悉的观点“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为什么不灵了呢?
资本市场在中国已经发展了20多年。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的当年,中国的GDP是31.4万亿元。到2012年中国GDP接近50万亿元,约合7.8万亿美元。但与此同时,中国资本市场的晴雨表作用没有有效地反映实体经济的这种变化。这促使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深刻原因。
“也许中国资本市场没有什么恶性肿瘤,但它的确处在亚健康状态。”去年底,迫于大盘节节溃退、投资者财富蒸发严重的现状,我国IPO似乎暂停了。记者采访过多位专家都有共识,发展过快的中国股市,需要做一次全方位的体检式透视。这样才有机会停下来歇口气,认真清除股市中的“痼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最终让好公司融资发展,劣质公司被市场淘汰,因为有生有死、优胜劣汰,才是一个有活力的资本市场。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关注IPO,企业重视IPO,地方政府重视IPO,甚至从国家宏观层面也关注IPO。在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绩报告中,本地区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融资量是一个重要内容,至于企业上市后对投资者的回报则鲜有提及,这实际上是对资本市场核心功能的误读。
也许,“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应该改为“股市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晴雨表”。也就是说,经济发展运行的“质量”好,资本市场才会有好的表现。而上市公司也必须转变观念,由重视圈钱融资变为重视回报投资者,公司股票才能长久飘红。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