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点评:建行不是任何人的提款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9日 01:17  第一财经日报微博

  由曦

  在美国银行减持建行股份获利数十亿美元之际,“贱卖论”再次甚嚣尘上,笔者认为,“贱卖论”不成立,建行更不是任何人的“提款机”。

  首先,“贱卖论”者忽视了历史,2005年建行引入战略投资者之时,其正处在内忧外困之际,彼时建行前任董事长张恩照刚刚“东窗事发”,花旗银行退出战略投资者的角逐,海外机构对入股踯躅不前,那时候的中国商业银行并不是现在人见人爱的“香饽饽”。

  面对上述不确定性,从风险收益对等原理看,美国银行当时入股价格不能算是“贱卖”,事后,汇金公司原总经理谢平曾对此评论说:“中行建行的转让价格里包含了很多制度性因素,我们没有办法找一样东西做参照系,只有在谈判桌上才能体会得到。所以,事先给个标准,或者事后认定价格高或者低,往往很难正确地判断。”

  况且,当时美国银行入股建行的价格要比国内投资者都高。据当时媒体报道:“按照建行当时总股本1943.3亿股,美国银行以30亿美元购得9%股份计算,美国银行入股建行的价格为每股1.065元,这个价格比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宝钢集团、长江电力入股建行的价格高出6.5%。而且,美国银行另外5亿美元入股建行是以IPO的价格购入。”

  在建行IPO时,美国银行入股当时还起到了示范作用,建行董事长郭树清曾表示,由于美国银行在入股建行之前做了非常详尽的尽职调查,后面的投资者实际上是搭了美国银行的顺风车,建行能取得较高的公开发行定价,与引进战略投资者密不可分。

  如今,建行和美国银行的合资已逾6年,在合作中,建行不仅引资,也在引智,最新的消息是,建行和美国银行的合作已经延至2016年,一个简单的商业逻辑是,在如此众多中外合作商业项目短时间一拍两散之时,如果没有共同的商业利益,建行不至于将与美国银行的合作再延长五年。

  笔者曾参观过建行在广州、深圳两地分行,对其与美国银行的合作项目有着切身感受,坦率地说,美国银行“用数据说话、用流程管理”已经体现在了建行的经营行为之中,比如,在网点转型、网上银行安全性、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中小企业信贷产品创新等方面,建行都从美国银行汲取了经验,有些方面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然,受制于国内的体制性因素,指望建行能把美国银行那套公司治理模式完全搬来,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既不现实,也不可行。

  建行总行电子银行部研发中心主任何毅勇曾参与过多个美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合作项目,当被问及感受时,他表示了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合作的重要,并希望这种合作能坚持下去,同时扩大范围。

  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当“贱卖论”者指责所谓“利益输送”、“国有资产贱卖”的同时,是否也曾想到,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时,中国也有绝佳的抄底美国金融机构股份的机会,如果中投那时买入这些公司的股份,并持股至今的话,是不是美国国内也要像我们这里掀起一场“贱卖论”的大讨论呢?

  其实,买与不买,都是基于当时特定背景下的考虑,经验尚可总结,无论如何,这比“事后诸葛亮”般的评头论足更有意义。

点击进入[建设银行吧]讨论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