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时报记者胡学文
大宗交易平台当下呈现出的一些新特征值得注意,如大宗交易联手二级市场减持,大宗交易折价率上升,以往的营业部一手“包办”交易现象日渐减少等。上述新特征的出现都有着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诸如大宗交易联手二级市场减持,就为一些大小非实现套现最大化提供了可能。
携手二级市场减持
为了卖掉手中的股份,一些大小非们可谓费尽心思。当下,通过二级市场精准减持和大宗交易平台联合的减持套现方式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利用。
为回避在二级市场减持股份超过1%需公告这一规定,一些大小非便想出了在二级市场减持总股本1%以下,甚至精准减持总股本的0.9%左右,多余部分则通过大宗交易分散减持的办法。如数家上市公司就通过二级市场和大宗交易两种方式相结合实施了减持,第一步是通过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了占总股本0.9%左右的股份,第二步是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了占总股本4.00%左右的股份。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恰好为0.9%左右,这就很好地回避了减持超过1%需公告这一规定,为暗中继续减持实现最大套现提供了可能。
在通过集中交易减持总股本0.9%左右后,公司就面临着如果继续减持则需公告的选择。于是,公司其他部分则选择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实施减持。最终,上市公司就可以实现减持套现的最大化。
由此,尽管上交所节前发布了关于执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具体事项的通知,规定投资者通过上证所竞价交易系统或大宗交易系统买卖上市公司股份超过5%时,需履行报告与公告义务,并且在规定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股份。不过,上述公司在大宗交易的减持股份占总股本也只有4.00%左右,即使发布公告也已实现“胜利大逃亡”。
数据显示,近期二级市场交易热闹程度明显超过了大宗交易平台,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股份减持的更是频繁出现,至于采用二级市场精减持1%以内,然后结合大宗交易减持的也有不少。
大宗交易折价率上升
从成交价格来看,大多数大宗交易成交价相对于当日的收盘价存在一定的折价情况。自大宗交易开始以来,年平均折价率有上升的趋势,如2008年平均折价率为5%左右,远高于2006年的2.2%、2007年的2.5%。而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的大宗交易平均折价率已经高达7%左右。
分析发现,大宗交易平台上,许多小盘个股的折价率极高。如沙河股份折价15.93%、大亚科技折价15.30%、天方药业折价13.10%、交大博通折价12.31%、深振业A折价11.90%等折价率均超过了10%。而今年以来,折价率在10%以上的交易有所放大。除去这些小盘股,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蓝筹股也加入了大宗交易的折价行列,如兴业银行折价率曾高达15.48%,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也曾出现13.41%与8.60%的折价。
当然,大宗交易平台上也出现少数个股的溢价现象。如西飞国际就溢价高达13.65%、美的电器溢价10.34%、浙大网新溢价5.60%。而今年以来,两市未曾出现过溢价交易。分析人士认为,溢价交易多为过桥减持,此前有关方面曾表示将严查过桥交易,因此此类交易有所减少也属正常。
营业部“包办”现象减少
在去年《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出台后不久,短短3个月内大宗交易平台成交了182笔,较前期放量明显。其中世纪证券深圳福虹路证券营业部和信达证券北京裕民路证券营业部共“包办”了43笔,占比接近1/4,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宗交易大鳄。由于联手“包办”了数十笔大宗交易,上述两个证券公司营业部名噪一时。除此之外,中金公司一营业部也曾因为一手“包办”多笔B股大宗交易而为人所熟知。不过,在今年以来,这种营业部联手“包办”大宗交易的现象正在逐渐减少。
与此同时,一些此前的大宗交易“明星”营业部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去年11月初因为豪掷近10亿买入A股的瑞银证券营业部,今年以来鲜有在大宗交易平台出现。
相关专题: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