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浩明
随着股市的上涨,解禁“限售股”在二级市场被卖出从而进入实际流通状态的现象也在不断增多,人们在媒体上常常可以看到有关某某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已解禁的“限售股”的消息。应该说,有些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减持力度还非常大,像中路股份、凌云股份等近期表现比较好的股票,大股东都在集中减持。中信证券的大股东最近也有加快减持的动作。而且,由于近期市场交易比较活跃,成交显著放大,大股东的减持很容易在二级市场完成,借道大宗交易的事反倒少了。
无疑,大股东集中减持,在短时期内增加了股票的交易量,对相关股票的走势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一些投资者对此颇为不满,感到“限售股”问题对沪深股市运行的不利影响太大,所以也就不时发出要求进一步限制“限售股”流通的声音。客观上,这类声音又的确是得到了比较多的共鸣。
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解禁“限售股”的这种抛售行为呢?这实际上是一个从什么角度出发来看的问题。站在普通投资者的角度,当然不希望看到股票的上涨行情因为解禁“限售股”的流通而受到抑制,对“限售股”在市场有所好转时就迫不及待地减持的行为,显然非常不满。但是,从“限售股”股东一方来说,过去是股票迟迟不能流通,好不容易支付对价换取了流通权以后又遇到股市大跌,浮动盈利大减。现在总算等到了股市比较强劲的上涨时候,出现套现心理,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很显然,问题的本质不在解禁“限售股”该不该减持,而是不同股东之间的利益该如何平衡。
从时下的实际出发,应该承认,在股改中获得流通权的那些“限售”股,在达到了解禁所需的条件之后,其流通是无可非议的。只要符合操作规范,无论是在股市低迷的时候还是在股市高涨的时候减持,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自主操作行为。在这个问题上,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必须正视现实,包括在操作相关股票时,理该充分考虑到其是否存在“限售”股的问题,并且实事求是地分析其所可能产生的影响。毕竟,中国的资本市场现在正在慢慢地走向全流通,对此,市场各方尤其是投资人必须对这一点有足够认识。
进一步说,在理论上,对于那些不具有控股作用以及超出控股所需数量的“限售股”而言,其股东早晚也是要减持的,这是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也是股票流动性的最基本体现。现在即便对“限售股”的流通在节奏上做出一些限制,并不能改变这个事实。也许,从维护市场稳定的角度来说,“限售股”在其股价低的时候抛出,对行情的冲击是比较小的,相反越是在高位减持,也就越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前两年,中信证券股价在10来元的时候就有“限售股”股东减持,当时对市场的冲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相反那时的减持还成为新的市场力量建仓的良好时机,为中信证券股价之后的大幅扬升乃至冲高到百元准备了基础。去年底,海通证券部分“限售股”解禁,当时股价也很低,结果是大资金借机集中购买,直接引发了一波上涨行情,并且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为后来两市的普涨作了铺垫。从这个意义上看,解禁“限售股”在市场处于低位时流通,也许并非坏事,特别是在市场正处于要开始走强的时候,可能还提供了一个促使大盘向上的契机,也就是产生了类似于“利空出尽是利多”的实际效果。不过,解禁“限售股”如果在股市正处于高位,个股价格已明显高估时集中减持,固然能套现最大量的资金,但毕竟也会在客观上对整体行情的运行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加速行情运行格局的逆转。
回到最初的话题上,解禁“限售股”的流通,究竟是好是坏,显然要辩证来看。而理性地说,在一定要减持的前提下,如果市场仍有上涨空间,那么此刻的减持对后市还是有利的,至少与在市场已经缺乏上涨空间时相比是这样。这实际上也是在压缩解禁“限售股”的套现收益。作为投资者,不妨就从这个角度出发,根据对大盘趋势和个股价值的判断,就解禁“限售股”流通作出客观分析,从而得出符合市场实际的结论,避免因为误判而影响市场操作。(作者系申银万国证券首席分析师)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