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融资融券:有多少激动可以期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4日 07:15  金融时报

  王妍

  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市场环境转暖,是融资融券推出的最佳时机,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增强A股市场的活跃度,对于2009年仍将经历考验的券商业绩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融资融券毕竟不是“救市稻草”,而是一柄“双刃剑”,它在为市场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引入做空机制,会同时放大市场的涨或跌。

  融资融券业务在A股市场的境遇颇富戏剧性。从开始作为金融创新概念被引入时业内的理性期待,到A股遭遇罕见暴跌时其所具有的融资特性被投资者夸大进而看作是“救市稻草”,再到去年年底政策开闸时处于“情绪性底部”的市场的反响平淡。作为一项被引入的普通信用交易工具,融资融券似乎承载了过多的使命。

  年初管理层关于“稳步推进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表态以及春节过后沪深股市的持续回暖,使得坊间关于融资融券的猜测和议论再度热闹起来。日前有外媒称,中国证监会已正式批准了融资融券业务,并曝出了首批试点券商名单,尽管此报道事后被相关各方否认,但国内券商股仍然就此获得了喜人的涨势。券商业内人士对于该项业务的积极态度更是溢于言表,日前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市场环境转暖,是融资融券推出的最佳时机,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增强A股市场的活跃度,对于2009年仍将经历考验的券商业绩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融资融券对于放大资金和证券供求、增加市场活跃度的意义此前已经有过太多的讨论,此处无需赘言。目前市场关心的问题是,客观上来说,融资融券毕竟不是“救市稻草”,而是一柄“双刃剑”,它在为市场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引入做空机制,会同时放大市场的涨或跌。那么,在当前市场初现暖意,称稳定还为时过早的这样一个时点,真的是推出融资融券的最佳时机吗?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时点并不重要”。他指出,任何市场创新工具的推出,其实时点都并不重要,要相信投资人的判断力。“随着市场与投资者理念的逐渐成熟,并不是随便一个时期的随便一个创新,投资者都会不加判断地钻进去。”“当然,从国际经验来看,创新往往是在市场低迷的状况下推出的,并且往往是由券商推动的。”金岩石对记者介绍,市场低迷意味着交易量小、关注度低,券商的日子往往不好过,此时为了自身业务与稳定的现金流,券商往往会积极推动创新。以香港市场为例,在股票市场低迷的时候,权证交易往往十分活跃,就是因为券商基于自身业绩考虑乐于推出新的、甚至是创新型的权证工具。

  这或许也解释了近来券商对于融资融券业务的积极态度。进入2009年,券商的日子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好转的迹象———IPO仍旧没有重启、经纪业务贡献度不够、自营业务难有起色,而融资融券对于券商行业的积极意义早已成为业内共识。有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融资融券一旦成行,必然会引起市场的波动,而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券商。融资融券业务会刺激交投量活跃,从而提高券商经纪业务收入。记者了解到,目前,多家参与融资融券业务联网测试的券商纷纷表示,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只等管理层“一声令下”。

  对此,金岩石也承认,目前国内对于融资融券等业务在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推出或深入相应创新时的准备力度。

  不过,与券商的翘首以待相比,当前投资者最为关注的,仍然是此时推出融资融券对于市场究竟会带来多大影响。对此,金岩石表示更愿将其看成是一次“小规模的练兵”。他表示,考虑到融资融券所引入的信用交易功能,业内一度对于其所能够为市场带来的激励作用寄予厚望,“这是因为从国际经验来看,融资融券意味着银行资金有望通过这一业务平台进入股票市场,从而带来大量的新增资金。判断一个创新业务对于市场的影响,其所带来的新增资金的方式和流量无疑是重要依据”。不过,金岩石还指出,在现有的融资融券试点模式下,将新增资金限定为券商自有资金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进入股票市场,这意味着将仅有券商自有资金的一小部分(预期最多为100亿元)参与此项业务,且只是少数券商在少数客户中选择的业务品种。因此,从目前试点的融资融券业务来看,其对市场的影响应该是很有限的。相对而言,股指期货作为一项新的衍生交易工具,对于市场的影响将会大得多。金岩石指出,“就部分市场人士质疑的股指期货扩大市场波动的作用而言,其短期影响确实可能是有方向性的,但长期来看,由于其为市场提供了自我调节机制,无疑对于市场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他认为,融资融券长期来看应该成为构建银行资金与股市间桥梁的工具,“不过,由于此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恰恰发生在这个‘桥梁’之上,因此,目前对于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创新业务,无论管理层还是投资者,都十分谨慎”。

  事实上,从近期多位市场人士的言论来看,认为融资融券对于市场影响有限的占大多数。并且,从海外市场的经验来看,随着越来越多信用交易工具的加入,融资融券最终必将卸去被过分夸大所带来的光环,还原成活跃市场流动性的渠道和工具之一,而无需再承载“救市”等过重的负载。

    相关专题:

    融资融券启动试点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