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警惕洋大小非减持(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9日 17:05  证券导刊

  世纪证券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盈利能力下降是外资减持中资股的主要原因。由于国内银行短存长贷的信贷结构,在2008年连续5次降息后,国内基准利率步入下降通道已经对银行净息差形成明显的削减效应,而且会在2009年初继续作用在重新定价的贷款利率上,最终反映到银行盈利能力的回落上报告还指出,2009年银行业的信贷业务增速与息差将低于2008年,而信贷成本也面临上升压力,中间业务收入也难以再现过去两年的繁荣局面,整个银行业经营压力在2009年将进一步加大。可以预见,银行将面临增长放慢,风险加大的局面。

  另外,有分析人士指出介入成本低也是引发外资机构抛售的原因。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借助其技术力量来改善国内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些国内银行改革与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初衷。不过,由于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事实上,很多银行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定价依据是以当时的净资产为参考标准的,这样相对于二级市场的“低定价”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减持影响可控

  中资银行股接连受到外资银行等海外机构投资者的减持,市场担忧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将进一步压低中资银行股的估值水平,会引发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向更深的担忧。对此,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无论是对中资行还是对资本市场,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的影响都是有限的,既不会影响中资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同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是可控的。同时认为目前市场估值处于低位、下行幅度有限,减持数量不大,愿意承接机构较多,且多采用场外合约出售的交易方式,对二级市场冲击有限。相比于发达国家,其实目前我国的银行机构特别是上市银行更为健康。特别是改革开放引入境外战略机构投资者以来,我国银行机构着力健全公司治理、强化风险管理、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目前流动性充足,各项资产风险可控,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和风险拨备都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事实上,无论是从机构数量还是股份数量来看,市场并未呈现一边倒的“减持大潮”。一些机构表示在解禁期后一段时间内不打算减持。例如淡马锡明确表示,解禁后6个月内不会出售其持有的中行股份,亚洲开发银行表示将在今年6月左右再考虑是否减持。美国银行已减持部分建行股份,但其承诺在未来120天内不再出售其所持建行股份。还有一些机构在持股解禁后,仍表示出愿与中资银行长期合作的意向。如淡马锡持有建行共计132.07亿股股份已于半年前全部解禁,但目前尚未有减持情况,并多次向建行表达长期合作的意愿。交行的唯一战略投资者汇丰银行所持的91.15亿股半年前已解禁,但汇丰并未减持。

  清醒看待有限减持

  虽然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是有限的,但面对当前动荡的国际金融风暴,中资银行对战略投资者或者一些曾经的合作者可能采取的放弃持有的股份的举动,也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和准备。首先,要确定抛售行为发生,不是因为中国的银行出现问题。必须高度注意的是,处于次贷危机困境中的国际金融机构,都面对与瑞银同样恶劣的财务状况和流动性风险。禁售期届满即出手套现的,可能并非瑞银一家。不排除其他银行的所谓战略投资者,也会在禁售期结束后,采取同样的行动。这是中国的境外上市银行必须做好的心理准备,并用平常心面对合作者的退出。

  其次,综合判断对中资银行的影响。中国的银行更应该关注的是,如果发生战略投资者的退出,是否对银行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瑞银退出中行,因为是退出方自身资金问题,不会产生其他投资者的恐慌性跟风行为。价格是定向配售,不会对股价造成打压。因为是股份转让形式,不会影响市值规模。至于对中行的短期和长期的经营管理和业绩,作为财务投资者,应该不会有太多的商业银行主营业务方面的参与。

  在长期公司治理的合作上,作为并非商业银行的瑞银参与部门,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中行而言,全面长期合作的基础较小。所以类似瑞银这样一些财务投资的合作者退出,应该不会对中国的境外上市银行的正常运行带来较大的影响。中国的银行境外上市以后,特别是经历此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以后,应该已经逐渐培养了应变的能力和信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