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评级
结构均衡、盈利稳健:生息资产占比较为均衡,44%的信贷资产和32%的债券资产使得公司资产处于攻守兼备态势。
规模优势: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个人银行,在个人存款和贷款以及银行卡发行等业务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强大的客户基础和零售业务网络带来的服务能力使其在金融脱媒的趋势中拥有很好的爆发能力。
预测2008-2010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15567.7、3220193、364113百万元,同比增长24.16%、10.2%、11.3%;实现净利润116906、126927、150308百元万,每股EPS为0.35、0.38、0.45元。招商证券给予“推荐”评级。
招商银行 零售先行特色 评级:谨慎推荐
零售业务优势突出:公司零售业务品牌突出,在未来业务发展中占据先机。凭借卓越的服务意识和清晰的市场定位,公司在个人银行业务领域的发展已建立了良好基础。
风控能力突出:公司不良贷款保持下降趋势,拨备覆盖率达到216%,是国内风控能力出色一家股份制银行,资产质量优良有助于缓解经济下行周期的不良资产陡增的风险。
预测2008-2010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7336、60922、72132百万元,同比增长39%、4.4%、18.4%;实现净利润23384、23825、26325百元万,每股EPS为1.59、1.62、1.79元。平安证券给予“谨慎推荐”评级。
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全景回放
据中国银监会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10月末,已有22家境外投资者入股17家中资银行,外资投资金额已超过165亿美元,占国内银行总资本的15%左右。
城商行:入手最早
作为银行业引进外资参股的试验田,首先对境外战略投资者出售股权的是中国最小的商业银行——110家城市商业银行。
1999年9月9日,中国银行业首次向战略投资者出售股权。这一天,上海银行与世界银行的附属机构国际金融公司(IFC)签署了《上海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签订之认购协议》,接受IFC参股投资1亿股,占该行增资扩股后资本金的5%。
2001年11月28日,IFC又以每股1.21元的价格,出资2.19亿元人民币(折合2700万美元),购买了南商行1.81亿股股份。IFC所持股份占南商行扩股后总股份的15%,成为其第三大股东。
2001年12月29日,上海银行同时接受了两家外资商业银行——汇丰银行和香港的上海商业银行的参股。其中,汇丰银行以5.18亿元人民币购买上海银行2.08亿股股权,占其总股份的8%,上海商业银行购买7800万股股权,占其总股份的3%,同时,IFC增资至1.82亿股,占其总股份增至7%,从而使上海银行的总股本扩至26亿股,外资股比例达到了18%。
2004年6月,银监会正式核准IFC和加拿大丰业银行两家外资机构的股东资格,两家公司的首次入股比例西安市商业银行分别为2.5%。根据协议,IFC、加拿大丰业银行将在未来四年内以期权投资的方式认购西安商行总股份的24.9%。
2004年9月,澳洲联邦银行与济南市商业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准备购入后者11%的股权。2004年11月19日,该项交易获得银监会的批准,澳洲联邦银行有权在2008年5月将所持股份增至20%。
2005年3月25日,荷兰国际集团(ING)的全资子公司ING银行宣布签约北京银行,购买其19.9%的股权,成为北京银行第一大股东,总投资达到17.8亿美元。同时,IFC也打算购入北京银行5%的股份。
2005年4月23日,杭州市商业银行正式引进外资股东。澳洲联邦银行斥资6.25亿元人民币获取杭州商行19.9%的股权。
2005年7月8日,首家二线城市的城商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成功,南充市商业银行引进了德国投资与开发公司(DEG)和德国储蓄银行基金(SIDT)作为其战略投资者。两家投资者分别投资300万欧元和100万欧元,约占南充商行增资扩股后总股本的10%和3%。
股份制银行:获益颇丰
在上海银行和南商行等城商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初见成效之后,出售股份制银行股权的大门开始缓缓打开。
2001年7月19日,最大的股份制银行——交通银行吸引外资参股的计划获有关监管部门的批准。经过将近三年的多次谈判,2004年8月6日,汇丰银行以144.61亿港元持有交行77.75亿股股份,占交行总股份的19.9%。2005年6月23日,交行在香港发行H股上市,汇丰又购入了交行大约13.4亿股H股,按照每股2.5港元的H股发行价格,汇丰又付出了33.5亿港元。同时,汇丰此前购买交行的法人股全部转换成H股,这样,汇丰拥有了交行91.15亿股,持股比例保持在19.9%,是交行的第二大股东。
2002年9月27日,股份制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天,深圳发展银行公告称,该行将引入美国新桥投资集团作为国外战略投资者。新桥将持有深发展将近18%的股份,成为深发展第一大股东。在历经两年的波折之后,2004年6月23日,新桥以12.3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从深圳四家国企手中购得深发展17.89%的股份,全面掌控深发展。
2003年1月2日,花旗集团与浦发行初步达成了参股协议。2003年9月30日,花旗集团出资6700万美元分别从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和上海久事公司受让浦发行10845万和7230万股法人股,使得花旗持有浦发行4.62%的股份,成为其第五大股东。
2003年12月17日,兴业银行与恒生银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IFC签订入股协议。兴业银行向前述三家境外投资者发行新股9.99亿股,占兴业银行总股份的24.98%,成为向外资出卖股权比例最高的一家国内银行。三家境外投资者合计投资额为3.26亿美元。
2004年10月,淡马锡控股旗下的亚洲金融公司以1.1亿美元的价格从中煤能源集团买下民生银行236135250股股份,占民生银行总股份的4.55%,成为其第七大股东。
2005年9月6日,渤海银行的发起股东签署了发起人协议,渣打银行以1.23亿美元购入即将成立的渤海银行19.9%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国有银行:重头大戏
2005年6月17日,国有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建行和美洲银行共同宣布,美洲银行以25亿美元的出价购入建行9%的股权,成为国有银行的第一家境外战略投资者。7月4日,淡马锡控股宣布购入建行5.1%的股份。9月,美洲银行的25亿美元和淡马锡的14.66亿美元参股资金到账。至此,建行14.1%的股权以39.66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境外战略投资者。
2005年8月30日,工行和由高盛、安联、运通三家境外金融机构组成的财团签署了备忘录,这三家境外金融机构组成的财团计划购买工行10%的股份,据透露,出资额大约是36亿美元。
2005年9月27日,瑞银集团以5亿美元的出资额成为中国银行的第三家战略投资者,至此,中国银行21.6%的股权以67亿美元的价格出让给境外战略投资者。此前,苏格兰皇家银行联合李嘉诚私人基金以及美林国际这两家财团在8月18日出资31亿美元参股中行,购买了中行10%的股权;8月31日,淡马锡控股出资31亿美元购得中行10%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