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量非流通股本已极其不合理,更因为仅有少量流通股,造成短时间内供需失衡,人为炒高股价几乎是一种常态
《上海国资》记者 王铮
11月27日,央行大幅降息108个基点的消息,刺激A股跳空高开114.81点。
但指数随即震荡走低,午市后更出现数波跳水格局,上证指数最终以1917.86点的低点收盘。
业内人士认为股市表现与近期频传IPO重新开闸关联甚密。
11月11日,上电股份公布了上海电气将首次公开发行A股并换股吸收合并该公司的报告书摘要。虽然这一交易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IPO,但此举仍被市场人士解读为管理层对IPO业务的松动。
此外,增发消息亦源源不断。11月18日,开滦股份和东方电气双双发布公告称,将启动公开增发,11月24日,招商地产增发4.5亿股A股成行,共募集资金59.4亿元。
同时,媒体引用官方表态称,早于7月和9月通过审核的光大证券和招商证券并不存在过期压力。
市场闻之色变。11月19日,开滦股份和东方电气双双以跌停报收;11月24日,招商地产亦低开跌停板,第二天,该股继续下跌,最终在收盘时勉强将股价锁定在了13.20元,与增发价正好持平。
可见,无论是再融资还是IPO,市场已极度厌恶。
“恐慌不在于上市本身,如果一上市就全流通,市场可以预期。但因为上市新股往往只有20%—30%左右流通,有的甚至只有10%即期流通,其后,80%—90%的非流通量要等待未来市场去消化。后者是市场最为担心的。”国元证券投资研究中心首席策略分析师刘勘对《上海国资》表示。
比如,8月上市发行的中国南车,根据其招股说明书,其在A股公开发行30亿股,限售大非达到70亿股,按其发行价计算,152亿的非流通市值等待未来股市消化。
随着新股不断发行上市,速度愈快,新增限售股规模愈大,大小非将成为市场永远的隐患。
据公开数据,目前新上市股票带来的新增大小非已是股改时大小非存量的2.5倍之多(图1)。
“全流通只是概念,有战略投资者配售的股份和大股东的股份暂不能流通,锁一爬二的制度和以前分两级市场没什么区别。”万国测评研究部主管周戎对《上海国资》表示。
巨量非流通股本已极其不合理,更因为仅有少量流通股,造成短时间内供需失衡,人为炒高股价几乎是一种常态。
“比如整个发行盘子是9000万股,但流通只有1800万股,那么定价、发行方案都是按照1800万股来做。”周戎介绍。
隐患尚不仅在此。目前新股发行制的基本特征是建立了一个面向机构投资者的询价机制,相应形成的是向机构投资者倾斜的发行模式,并且是以资金量的大小为配售新股的最主要原则。
畸形的发行制度让市场远离三公原则。
“在这样体制下,行情火热的时候,新股上市后机构可以给出一个很高的价格,然后拉高出货,而行情低迷的时候,机构则是见好就收。”一位分析师称。
两级市场的名亡实存和机构恶炒新股吸血是发行制度的致命缺陷。
如何尽可能改善发行制度,已成为近期监管层和市场热议的话题。
锁一爬二
对大股东限售本无过错。但是,这种正常的限售股与中国实际的股市和股改联系起来,其面目已全非。
海通证券宏观高级分析师汪辉对《上海国资》表示,单纯从发行制度本身上说,应该是对的。“锁一爬二是当初经过讨论的方案,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成熟的,其最大的好处是避免内部发起人利用信息欺诈市场。”汪辉对《上海国资》表示,“比如把发行价过度炒高,一上市马上抽离资金跑掉。”
他的说法得到诸多市场分析人士赞同。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对《上海国资》表示,在国外市场,亦有限售股之说。并无不正常。“如果一上市的时候比较低迷,锁定能期待后期宏观经济的反弹。”
但是,美国股票市场对限售股锁定期仅为6个月,此后,每3个月可以出售的股份数额不能超过同类已发行股份的1%或4周内平均周交易量。
“目前的发行制度导致其上市之后短期内没有限售股流通的压力,游资和大股东有了充足的炒作空间,大笔资金从最初的进入到获利后退出,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限售股在一年后就放出来,大额资金就没有了充足的时间,其炒作的风险就很高。因此,缩短对非控股股东的限售期限,将抑制二级市场的投机,避免股价的大幅波动。绝不至于上市首日暴炒股价。”刘勘表示。
事实上,锁定期过长弊病已充分显现。
9月19日,三大救市政策出台的首个交易日,沪深股市全线涨停。“中小投资者当天无法买到股票,只好去买中小板新股。“这些新股无一不在首日暴涨,而在第二天又跌停。”周戎介绍。
此前,中国南车上市首日亦被机构恶炒,涨幅近6成。达3.45元。其后一路暴跌。8月21日,其股票放量跌停,8月22日,该股再度大跌8.6%并拖累大盘深度下挫。
最近,沪深交易所发布新的股票上市规则,对发行人在刊登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之前12个月内进行增资扩股的,新增股份持有人承诺不予转让的期限由原36个月缩短到12个月。
这一修改被市场解读为对大小非松绑。“对中长期股市发展有利,新股首日溢价将有所下降。”周戎表示。
但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锁定期仍是3年。看来,修改的规则只是针对小非,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何况隐患尚不仅存于此。
相关报道: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