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皮海洲:解决大小非问题不能隔靴搔痒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8日 11:58 《新财经》

  文/皮海洲

  越来越多的“大小非”加入到解禁行列中来,给股市带来越来越大的做空压力。“大小非”问题成为困扰当前股市的最主要问题。4月20日中国证监会紧急出台的《指导意见》,显然只是一项规范“大小非”减持行为的文件,对于减缓“大小非”减持的压力意义不大。但遗憾的是,这项只是规范“大小非”减持行为的文件,被管理层尤其是沪深交易所当成了解决“大小非”问题的纲领性文件,进而加以发扬光大。

  最明显的,就是对违反《指导意见》的“大小非”减持行为进行“想当然”的查处,处罚力度也越来越大。本来,“大小非”减持是依据股改时的约定来进行的,通过竞价交易系统来减持股份并不违规。尽管《指导意见》要求一个月内减持超过总股本1%以上的“大小非”应当通过大宗交易系统进行,但实际上,《指导意见》并没有对不遵守这一规定的“大小非”作出任何处罚性规定。倒是沪深交易所,在这个问题上实行“想当然”的人治政策,将“大小非”的正当减持扣上一顶“违规减持”的帽子,并加以处罚。从公开谴责、限制账户15个交易日,到限制一个月,加重到限制交易三个月甚至更长,限制交易的品种也由单个交易品种发展到所有的交易品种。之后,又进一步发展为敦促违规“大小非”购回超额抛售的股份,甚至还让为“大小非”违规卖出股票的证券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在加大对“大小非”违规减持处罚力度的同时,交易所又积极为“大小非”减持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创造条件。最明显的是,5月27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专场业务办理指南(试行)》的出台。这是对“大小非”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减持股份行为的一次全面规范。同时,也将大宗交易的“一对一”交易,拓展为“一对多”交易,更加方便了“大小非”减持。

  应该说,规范“大小非”减持行为也是解决“大小非”问题所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但应该看到,规范“大小非”减持并不等于缓解“大小非”减持的压力,并不等于解决了“大小非”问题。最近一段时间,管理层所推出的一系列措施,对于减缓“大小非”减持压力不过是“隔靴搔痒”。

  比如,针对《指导意见》中关于1%的规定,“大小非”完全可以采取缩量减持的方式,把一个月内的减持数量控制为0.9999%。这样,“大小非”全年减持的比例就可达到11.99%,这同样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因此,“大小非”如果不愿意登陆大宗交易平台,完全可以采取“缩量减持”的方式合规减持。即便是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减持,“大小非”完全可以通过“过桥减持”方式进行,将“大小非”股份倒给自己的关联单位或往来机构,或股托,借助他们之手,再把股份倒向竞价交易系统,从而达到套现目的。

  所以,无论是1%的减持规定还是大宗交易,以及围绕这些规定推出的其他各项措施,都不过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大小非”问题。管理层把精力都放在这些问题上,而不在如何减缓“大小非”减持压力上想办法,只能是浪费精力和时间。要解决“大小非”问题,管理层必须从目前的误区中走出来,正视“大小非”问题形成的历史根源,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否则,面对持续不断的减持浪潮,只会使市场迷失方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