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结纠缠不清 资金链条扑朔迷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1日 16:03 经济观察报

中国结纠缠不清资金链条扑朔迷离

  孙健芳 康怡 张斐斐

  股市低迷,楼市萧条,资金一路溃退,热钱消于无形。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是,居民存款持续攀升,银行体系巨量资金潜伏。看不懂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告贷无门,四处追寻更高成本的资金……

  这是一个资产时代,资金的匮乏和过剩在不同领域中相互交织,影响却同样致命。那些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专家们认为,这个情境的出现并不奇怪——在长期高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必然要经历弱势盘整格局。无法解释的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协调音符,尽管专家们相信,悲观因素的存在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向上的格局。

  被股市“伤害”的资金

  从6月3日到6月17日,股市已经出现10根阴线,上证指数从3459.04点跌到了2794点,累计下跌了19.2%。如果往前看,2007年底A股总市值达32.71万亿元,到2008年6月19日股票总市值仅有17.81万亿元,6个月之内股市蒸发了40%的财富。

  “企业的投资报表我们都看得明白,但你就是说不清楚,股市为什么这样往下走?”银河证券安定门营业部经理张凯慧提出困惑,“我们都在为股市下跌找原因,比如股市泡沫破裂、对价不合理等,但这都是沉淀成本,谈论这些没什么意思。”

  “现在下跌主要原因在于,大家对中国宏观经济放缓高度恐慌。”银河证券宏观分析师张新法说。

  2008年,中国经济的理想增长模式已被打破——GDP存在下滑风险、通货膨胀高企、失业可能会增加。这种不理想经济增长模式还伴随着 “并发症”——国际油价、粮价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走高,美元贬值导致国内出口下滑、投资过热引发国内产能过剩危机、仍在增加的顺差累积了大量的流动性过剩、被倒挂的利率、诡异的汇率、企业盈利前景不乐观、不断攀升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除了弱宏观引发股市下跌之外,银河证券张新法还表示,政府不对宏观经济表态也是股市无方向的原因。因为如此,“二级市场的情绪被伤害了。”西南证券高级宏观研究员董先安说。

  但是,那些被股市“伤害”了的资金去了哪里?

  消失的“跷跷板”效应

  按照股市和楼市的投资“跷跷板”效应,他们应该去了楼市。为了获取更高利润,资金不断在两个市场之间游动——如果有人在股市上大赚一笔,那么他会投资利润更大的房地产市场,在股市暂时休整时期,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繁荣,反之亦然。

  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点的还有中金公司宏观经济分析员邢自强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中国从2006年底开始收紧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2007年仍旧坚持收缩政策,但银行贷款数据上反映,从2007年1月份到现在,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增长速度一直在下降,从34%下降到现在的20%左右,但同一时间内,中国房地产开发的投资从2007年1月份的24%增加到31.9%。

  “一个下降,一个上升,中间的差距哪里来?”邢自强问,你可以推测,资金是进去了房地产开发市场。

  但现在,股市和楼市的“跷跷板”效应突然消失。股市一直跌,房地产市场的盘整格局也在摇摇欲坠,一些房地产业内人士预测,在8月份房地产价格会出现较大崩盘。

  中国人民大学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投资者的心态发生比较大变化,两个市场都不行了,他就两个市场都不会去投。”

  国内一位著名的私募基金经理从另一个方面解释:“在资本稀缺的年代,股市和资本的确会出现‘跷跷板’效应,但是从2006年开始,资本充裕推动了股市、楼市、普洱茶、艺术品等各个行业的泡沫,现在是泡沫破裂的过程。”

  在泡沫破裂中,“中国乃至世界的资本市场已经处于严重的流动性不足,投资者已经没有财力去投资房地产。”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说。

  钱去了哪里?

  资金突然从股市和房市消退,它流向了哪里?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则是热钱的流向。

  邢自强在回答此问题之前,对热钱进行了重新定义。

  “现在大家都说2008年第一季度进入中国的热钱达到851亿美元,但是扣除了非美元出口价格上升因素,实际热钱流入可能只不过300多亿。”邢自强说,“还有,我们注意到今年一到四月份,香港的居民不断地把港币换成人民币存款,在4月份就增长了190亿港币,这些资金不是逐什么短期利益,也不是什么热钱。”

  “另外,对于一些在中国投资两三年,如港澳台其实属于比较长期的投资,这些是不能算作热钱的。”西南证券宏观经济学家董宪安补充道。

  尽管被严格定义的热钱数量减少,但资金流向仍对股市、楼市、艺术品市场造成较大的影响。

  邢自强分析更多的热钱流回了银行。“去年加了六次息,存款的利率比前两年高了不少,虽然还是低于通货膨胀率,但吸引力增大不少。”数据也显示:5月份存款数量增长速度为19.6%,这是很多年的一个最高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上证指数吧 】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