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明战(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6日 16:43 21世纪经济报道

  市场期盼的是:经过这一次的“过山车”运动,资本市场的制度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政府能够稳健而理智地推动制度的变革,最终使得政府和市场各守边界,完成A股的市场化转型。

  学界争论:救还是不救?

  随着上证指数跌破4000点之后,呼吁政府救市的声浪此起彼伏,投资者对政府救市的期盼犹如于久旱之后渴望甘霖。然而,政府到底救还是不救,在专家学者中间存在严重分歧,分化为针锋相对、壁垒分明的放任市场派和救市派的最大两大阵营。

  3月27日,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暨当前资本市场形势研讨会上,曹凤岐、刘纪鹏、吴晓求3位经济学家与财经评论员水皮再次强烈呼吁管理层救市。

  主张政府应该救市的核心观点是:面对资本市场的危机,政府不必拘泥于本本主义者所谓的成熟市场估值体系,不能再把股市当做经济降温的工具,尽快推出实质性的利好措施,以及市场化的交易举措,降低印花税,试行融资融券制度,将股市保持在平衡状态,为中国经济转型保驾护航;特殊时期就必须用特殊的政策,更何况中国股市从来就是一个政策市,要不蹈政策市的覆辙,必须首先让全流通平稳过渡,让市场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对未来有一个良好的预期,所谓开源节流就是一个最现实的选择。如果说化解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就是救市,那么,这样的救市,首先救的不是投资者,而是管理层。

  主张不必救市的核心代表人物有谢国忠、许小年等重量级专家学者,其核心主张是:股市的涨跌属于正常的市场现象,政府不应过多干涉,否则就有“政策市”的角色错位之嫌,是对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破坏。股市应由市场自行调节,政府的百般呵护非但不能令市场中的“上下其手者”满足,反而会成为监管者终将无力背负的“十字架”。救市只会越救越熊!美国政府是应该救市的,但中国政府没有必要救市,两个市场下跌的原因和对应的经济体不一样。那些动辄谈论“救市”的分析师和经济学家不应该有感情色彩,股市跌了,就很负面,就呼吁救市,那怎么行。

  媒体: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在中国股市节节下跌乃至暴跌之后,《人民日报》、《金融时报》、《经济半小时》、《中国证券报》等多家国家级权威媒体不约而同地撰文要求呵护股市,寄望政府尽快出台救市措施。

  媒体的积极呼吁不仅给深陷困境的投资者带来一线希望,尤为可贵的是,媒体对中国股市系统危机根源的深刻思考,为管理层稳定中国股市提供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

  从6000点到3500点,媒体开始反思,什么是造成此次暴跌的原因?

  在中国股市一片惨淡情况下,本报于3月21日推出发表评论《伟大的出货》,率先对中国股市系统性危机的根源进行深入思考,评论认为,对大小非解禁流通压力的恐慌为市场持续暴跌的根源。

  然而,评论《伟大的出货》刚一发表,便引来了财经网站——和讯的反驳,随即发表《3500点,何来伟大的出货》,否认大小非解禁是中国股市发生系统性危机的根源。

  此后也有媒体发文指出,不必对大小非过于恐惧,并且引用公开统计数据进行论证,这个争论孰是孰非,直到证监会发布大小非解禁新规,并且透露至今“大小非”实际减持量已达理论可供减持量的30%,这才为这场争论划上一个句号。令人欣慰的是,管理层出台的稳定股市政策及其先后顺序,恰恰与我们思考的重点和逻辑相吻合。

  在股市“飞流直下3000点”之时,伴随着大小非做空的争论,媒体又参与了一场救市与不救市的争论。

  3月31日,《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发表《何必讳言“不救市”》一文,此文成为了救市论战升级的导火索,本报随即发表《股市需要制度变革式的救市》,救市不救市的争论进入白热化。

  此后,众多媒体开始加入呼吁政府救市阵营,并就如何救市进行了更具深度和专业探索精神的论战。

  救市的方法论也在争论之中浮现出来。其中方法如规范大小非减持、降低印花税都已经被采纳。不过,要解决中国股市存在的制度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仍然有待市场与政府良性互动,共同促进。

[上一页] [1] [2]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