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桂浩明:通胀阴影不去 股市行情难现(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1日 08:48 理财周报

  通胀与增长矛盾尖锐

  当然了,如果真要下决心控制通胀,也不是说就没有措施。以前在控制通胀方面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动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现在,尽管市场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行政调控的作用依然不能忽视,价格管制确实能够对通胀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问题是,与通胀同时存在的,还有一个增长的问题。价格管制本身违反市场经济规则,其实施的结果,一方面是通胀控制住了,另一方面则是要牺牲经济增长。上世纪90年代我国控制通胀,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行政手段,除了价格管制以外还包括实施非常严厉的紧缩政策,果然很快就使得高通胀的局面得到了扭转,稳定了人心,但同时,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大量亏损,到后来连“保八”(即确保经济年增长8%)也成了问题。

  很明显,在10多年后的今天,不能沿用当年的老办法。既要控制通胀,还要保证经济适度增长,这就构成了矛盾。

  应该说,现在通胀与增长的矛盾还很尖锐。举个例子,房地产行业是调控的重点,这不仅仅是因为房产价格的过快上涨,间接地引发了通胀,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通胀的预期;而且对房地产行业的大量投入,会使得经济升温,也不利于治理通胀。但是,当调控措施加紧落实以后,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链全面紧张,其正常运行就有问题了。

  房地产这个增长的“火车头”熄火,就会影响到包括从金融到建材几乎所有的领域,并且直接影响到就业。有人很气愤地说:房地产行业要死的话,银行先死。其实,准确地说应该是整个经济都会受到打击。显然,这是要竭力避免的事情。所以,现在要提出在控制通胀与稳定增长之间保持平衡。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这都是很难的事情,说今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吧。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面临通胀,像美国的政策导向是首先确保经济增长,避免衰退。所以,它就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包括连续的降息、减税、注资等等。而在中国,现在由于对经济增长的担心还不是太强烈,所以更关注于控制通胀,采取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从紧的货币政策。

  由于国情不同,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采取不同的政策是必然的。这样一来,在经济开放的背景下,中国治理通胀的困难就更大。反映在经济上,很可能会使得通胀的回落比较慢。反映在股市上,则会出现一段时间境内外的反向运行。

   股市运行仍受制于通胀

  人们注意到,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公布后,有关方面对此作了一番解读。其中就提到,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控制通胀。的确,如果按照已经公布的调控目标,2008年年度平均通胀率为4.8%(与去年持平)的话,那么在后三个季度的平均通胀就要控制在4%以下,现在看来十分困难。于是,人们也就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接下去在反通胀上动作仍然会很大。

  前面就提到,现在全世界都面临通胀压力,特别是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稳定。与此同时,美国等国为了化解其内部的金融危机,采取了放任通胀的扩张性措施,这些都对中国控制通胀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国内的通胀,既有输入型的成分,也有成本推动型的特点,还有历年堆积的因素,因此需要综合治理。治理的过程会比较长,通胀的回落也会比较慢。而较大的反通胀力度,将对股市产生相应的制约。

  中国股市的调整持续了很长的时间,股指已经打了对折。如果说在6000点的时候泡沫很大的话,那么到了3000点的位置,应该说估值比较合理了。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股市仍然没有稳住,特别是那些机构重仓的大盘蓝筹股,继续充当了下跌的主力。难道那些一直标榜自己进行价值投资的机构,在这个时候不再讲价值了吗?这倒未必。

  原因在于,机构对通胀有着深深的担忧。因为如果通胀控制不好,股市也就不会有大的机会。如果采取强硬措施控制通胀,那么股市也就会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如果手段相对温和一些,那么因为通胀的回落慢,股市的复苏也就会拖很久。在这里,人们不能不看到股市因为受制于通胀所遭遇到的被动局面。

  当然了,现在股市的下跌,也有投资情绪以及投资心理上的原因,通胀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为什么很多人到现在还在寄希望于政府干预?其实质就是想以政府的行政手段来影响股市的走势,提升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应该说,这是防止股市超跌(在某种意义上现在已经出现了超跌)乃至崩盘的重要手段。在海外市场,这种手段的使用也是很常见的。

  但问题是,假如高通胀问题不解决,经济发展遇到这一瓶颈,那么即便市场因为政策因素而有所好转,也不可能出现系统性的上涨行情。也许,这也是现在管理层对于出台一些被认为是“利好”的政策措施比较谨慎的原因。客观地说,在行情如此低迷的情况下,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稳定市场,这无可厚非,也符合市场规律。但是,作为理性投资者,应该清醒地看到,只要高通胀的阴影仍然存在,那么股市就不会有真正的行情。

[上一页] [1] [2]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