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面对系统风险不能指望政策救市(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7日 08:53 东方早报

  这里的教训是:不管股市是不是处于牛市之中,投资者都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建立投资组合来回避,而系统性风险只能通过控制仓位来化解。

  盲目抢反弹会带来很大损失

  如何算是真正有效控制仓位?其实,在这轮股市暴跌中,还是有很多人在高位进行了减仓乃至空仓操作。但问题是,他们没有把这种操作坚持下去。6000点减仓以后,不到5000点就补进去了。5000点卖出股票,还没有到4000点又开始买入。由于个股是轮番下跌的,因此这样的操作并不能够真正回避风险,相反在不同的点位都留下了套牢盘,使得后市的操作更难进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原因在于大家的“牛市情结”。因为相信是牛市,所以不认为股市会持续地大幅度下跌。事实上,即便在春节以后,也没有人会想到股市会跌破3300点。导致这种状况的出现,就是没有深刻认识股市调整的内在因素,把下跌仅仅看作再融资引发市场反感,或者限售股流通导致供求关系失衡。

  这些也的确是影响股市的负面因素。但应该承认,它们毕竟还只是战术层面的问题,是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在某种程度上予以解决的。问题在于,令股市暴跌的真正原因是系统性风险,譬如居高不下的CPI指数。

  在该指数继续走高的情况下,能够想象股市行情会明显好转吗?从去年四季度起,我国就陷入了高通胀,2月份CPI指数高达8.7%。这个趋势不改变,那么股市就只能处于弱市之中,就不会有大行情。此时,自以为股指已经下跌很多了,可以抢反弹了,结果只能是又一次被套。

  这里的教训是:在风险还没有有效释放的背景下,盲目抢反弹,不能将空仓或者轻仓状况保持到市场的低位,这样的操作在当前的行情条件下,是不明智的,会带来很大的损失。

  不能迷信基金的“价值投资”

  去年,证券投资基金显示了其专家理财的特色,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所以,在今年股市下跌的时候,有很多人想到了基金,希望通过购买基金的方式来抵御风险。这个初衷应该说也是对的,可具体操作下来,却发现根本就达不到这样的目的。

  表面上看,这是因为在系统性风险面前,基金同样无能为力。最典型的如被动跟踪指数的ETF基金,它们在股市向上的时候,的确能够为投资者带来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甚至还能够有所超过。

  而股市一旦向下,这种被动投资就难以避免损失。不过,在人们的认识中,基金是价值投资的倡导者,它们所介入的股票,往往是经过了反反复复的研究,确认有投资价值,应能长期持有。

  可是,在这轮暴跌行情中,基金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抗跌能力,特别是它们重仓持有的股票,跌幅都十分惊人。典型如中国船舶,股价最高的时候曾经达到300元,其流通股东队伍中基金占了很大的比例。现在中国船舶的股价只有120元左右,距离最高点相差180元。在股市上被套180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现在回过头去说,当时基金对中国船舶的选择是否准确呢?同样的问题,在几乎所有的蓝筹股,乃至基金重仓股上都存在。这就促使人们反思这样的问题:基金所秉承的价值投资理念,到底对不对?

  至少,从现在的市场实践来看,所谓的“价值投资”并不能保证股市操作的成功。其实,这里的问题并不复杂:市场是动态的,价值投资也在发展,如果机械地只根据PE、PB之类来投资,不能辩证地进行分析,没有看到经济活动的变化,墨守陈规,那么这种价值投资客观上必然落空。

  实际上,在这波股市大调整中,整个估值体系乃至价值投资的标准,恐怕都在发生变化,并且开始了全面的重构。而包括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现在看来还没有真正适应这种变化——有的是重构的观望者;有的还没有认识到重构已经发生,因此在行情运行中就显得被动,自然导致业绩的大幅回落。

  这里的教训是:对于曾经的价值投资成果,不能迷信。投资理念要及时更新。大家投资基金,实际上是接受了基金的理念,而一旦这种理念没有跟上市场的变化,那么这种投资就会变得盲目,于是持有基金也同样会在暴跌中遭受巨大的损失。

  指望政策救市并不符合实际

  随着股市的暴跌,特别是那种持续回落、不断创新低走势的出现,不仅让广大普通投资者难以接受,也使得机构投资者无法适应。此外,暴跌威胁到了市场融资功能的实现,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各界不断发出要求政府出台政策“救市”的声音。从调降印花税到限制再融资等,建议很多。于是,市场上就很容易形成期盼利多消息的行情,每当有利多传闻出现,就引发一轮上涨。而一旦传闻落空,股市则加速下跌。

  到目前为止,管理层并没有对股市的暴跌表达过什么明确的意见,这也就使得一方面市场对利多消息的期盼更甚,另一方面也更多地流露出了对利多落空的失落与失望。

  中国股市有“政策市”特征,这是一个客观现实。在这个层面上,大家面对暴跌,希望出台政策稳定市场的心情,可以理解。

  从某种角度来说,面对行情的非理性下跌,有关部门表达关切与关注,也是必要的。不过,这次股市下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股市政策的变化吗?不是。实际上是宏观经济出了问题。

  在通胀、经济偏热面前,股市的问题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如果调控误伤了股市,这恐怕也是很难避免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即便管理层调降印花税,采取措施缓和供求矛盾,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大盘的弱势格局。

  前面已经提到,如果CPI指数仍然居高不下,这个时候股市就必然有系统性风险,自然就不会出现全面的上涨。这就是现实,因此对利多的过度期盼,实际上是让自己陷入了“利多综合症”,无法准确地判断行情,对于暴跌无所适从,处于极端被动的地步。

  这里的教训是:面对系统性风险,不能指望政策救市,事实上政策也救不了市。宏观经济不好,股市也不会好。当然,这不是说有关方面可以对非理性暴跌袖手旁观,采取必要的措施稳定市场、避免极端现象的出现还是必要的。但这不是救市,时下投资者如果还是把希望建立在有谁来救市上,并不符合实际,也注定会失望。

  其实,股市的特征就在于波动,而且往往是波动得让人看不懂。可以说没有人能够预测所有的波动、真正战胜市场,所以在股市上输点钱也是正常的事情。

  重要的是“吃一堑、长一智”,毕竟这次出人意料的股市暴跌,让人们学到了太多的东西,这些用巨额资金换来的教训,会让我们投资者逐渐地成熟起来。

  来源:理财周报

  编辑:倪鹏翔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