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谣言何以重挫股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4日 02:05 新京报

  - 头条评论

  国有控股公司的管理层仍然是“非职业经理人”,很多人沿袭了国企的软预算扩张冲动,并未把公司市值纳入管理目标,自然会忽略股价下跌的风险。

  仅仅几个未经证实且被迅速澄清的传闻,竟然造成数百亿市值蒸发;据说有关部门已经介入了对再融资谣言事件的调查(3月3日《21世纪经济报道》)。面对谣言“罗生门”式产生的谜题,我们也许要从事实和历史之后探寻其真相。

  各方助力谣言滋生

  作为再融资风波的始作俑者,部分上市公司的决定也是符合其“理性”选择的。这有制度和技术两方面原因:一是部分公司治理结构仍存缺陷情况下的“扩张”冲动。我们看到,成为再融资风波主角的上市公司,多数是国有控股的大公司,说其行为背后有政府战略意图确实有些牵强,但却体现出了国有企业依靠股市“做大做强”的传统理念。同时这些公司的管理层仍然是“非职业经理人”,很多沿袭了国企的软预算扩张冲动,并未把公司市值纳入管理目标,自然会忽略股价下跌的风险。

  技术层面,在从紧货币政策作用下,企业能够获得的间接融资支持普遍减少,而债券融资途径有限,便倾向于通过股市进行直接融资。股价较高时,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便相对较低,因此有再融资冲动。由于当前市场总体估值水平已较高,上市公司试图享受“最后盛宴”,避免市场形势逆转时难以融资。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部分机构投资者显然高估了自己的市场控制能力。显然,牛市中成长起来的基金经理,往往过于相信筹码的威力,而忽视再融资这枚传统“熊市炸弹”的威力。同时,许多人也并未真正认清机构投资者之间、上市公司之间、监管者与其他政府部门间的复杂利益格局。因此,虽然拥有信息优势,但许多机构投资者也与散户一样,于再融资风波中遭遇“滑铁卢”,面临某些公司再融资的传言,机构也慌不择路地抛盘。在广大散户方面,股市长期低迷已使投资信心极度脆弱,而股市“谣言”往往会被证实成真。“半夜鸡叫”式的公信力丧失,增加了人们的恐惧感,放大了“羊群效应”。

  而监管部门对再融资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也存在问题。在政府依靠股市推进企业改革的整体思路下,监管者也不得不强调股市服务于企业再融资的功能,这客观上助长了“圈钱”思维。如果说在股改末期的再融资政策确实具有利好效应,但去年铺天盖地的增发、配股、转送股等再融资行为,不得不说有圈钱之嫌。在健全的股市中很多类似行为对上市公司是非理性的,在我国则大行其道,说明了监管体制、交易制度、上市公司选择等确实还存在问题。

  监管者对再融资的门槛卡得不可谓不严,但却缺乏后续监管措施。事实上,多数国家对股市再融资都采取备案制,只要投资者接受,上市公司就可以进行融资,监管部门或交易所关注的是,是再融资信息的公开透明,以及对投资者和股东利益的保障,这恰恰是我们的监管空白区。纵观本次再融资谣言风波,信息披露不透明、虚假信息、内幕交易到处都有,使市场风险不断被放大。如有基金经理庆幸“在公告前因得知消息而及时出货”,这种在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都会锒铛入狱的行为,我们却见怪不怪,只是叹息机会不公,这样的游戏规则就是不正常的。

 [1] [2]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