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到浦发:再融资为何噩梦不醒(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5日 11:04 理财周报
再融资缘何成为市场噩梦 股改后的一段时间,再融资受到市场欢迎的程度空前,这也和股市出现了空前的牛市有关。但是,当市场环境出现改变时(哪怕只是牛市中出现了阶段性的调整),情况就开始变化了。 一方面,由于股市不再是单边上涨,走势出现了反复,这个时候投资者对后市的预期自然变得就不那么稳定,他们就不会再有很高的积极性来继续扩大在股市中的投资、大量参与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另一方面,由于股市出现了下跌,当初董事会通过再融资方案时定下的发行基价,到具体实施时可能和当时的市价很接近,有的甚至还比市价高,这样投资者参与再融资就无法获得价格上的优势。 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必然形成大量的再融资股票“破发”,也就是市场价跌破发行价。这样一来,再融资就不但没有给投资者在股价上带来直接收益,相反还造成了损失,当然要引起反感。 问题还在于,由于市场疲弱增量资金匮乏,而再融资本身是要增加对资金的需求,这就大大加深了资金供求矛盾。如果是中小市值公司进行再融资,由于规模有限,一般来说其对整个市场的负面影响还不是很大,人们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个案来看待,股市尚不至于因此受到很大冲击。 但是,如果是大市值公司进行规模很大的再融资,情况就不同了。这次,中国平安提出的再融资计划,涉及资金1500多亿元。 市场传闻浦发银行准备提出的再融资方案,涉及资金也有400亿元。如此庞大的再融资计划,对当前十分脆弱的市场来说,无疑是重大打击。这就难怪,当这两家公司提出(或者是传闻会提出)再融资方案之后,股市作出了非常激烈的负面反应,导致上千亿元的股票市值因此而烟消云散。它们的再融资行为,就这样成了广大投资者的噩梦。 事实很清楚,在一个弱市环境中,应该尽可能地去减轻市场压力。此时若一味盲目加大再融资力度,特别是进行大规模的高价再融资,无疑犯了市场的大忌。 按道理来说,作为金融类上市公司,对于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不至于“倒行逆施”进行大规模的再融资。 令人遗憾的是,此刻不顾一切要强行推进再融资的,正是一些金融企业。它们因此触发了股市的下跌,自身股价上也下跌很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里的噩梦,不仅仅属于投资者,也属于提出再融资的上市公司。 理性对待再融资与市场的矛盾 话要说回来,上市公司要求再融资,作为一项企业行为而言,即便是在熊市中提出,也应该得到理解与尊重。就拿中国平安来说,它之所以要大规模再融资,很可能是为了完成海外收购。在国际市场上金融企业价格大幅下跌的时候,中国平安如果能够及时走出去,扮演一个“秃鹰投资者”的角色,未必不符合股东的长期利益。 同样地,在连年快速发展之后,浦发银行现在的资本充足率已经很低,仅仅能够满足最低的监管要求。这个时候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无疑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但问题是,由于它们的再融资是要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的,这就不得不考虑市场的实际情况。离开了市场实际,再融资也就很难进行下去。 中国股市虽然还没有过A股IPO失败的例子,但是再融资失败并不少见。 而在熊市环境下,再融资并非绝对不能进行,但在具体做法上要有所调整,不能脱离市场的实际。 在这里,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化解再融资与市场的矛盾。应该说,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再融资:从上市公司的角度出发,克服融资本位的思维,尽量控制再融资的规模,同时适度向市场让利,也就是制定有吸引力的再融资价格等;公司要与投资者密切沟通,让其形成对公司长远发展的稳定预期,同时公司的控股股东也应积极参与再融资;在再融资过程中通过建立储架式发行机制、以可转债、权证等形式缓解再融资对市场的压力,也是值得借鉴的思路。 最重要在于,要形成上市公司的自我造血机制,避免动辄就向市场伸手要钱的做法,将再融资纳入公司市值管理体系中,应势利导,在强势市场中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在弱市市场中尽量回避,这样就能够让再融资与市场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让上市公司、投资者以及整个市场,都真正能够在合理的再融资操作中获得好处,取得多赢。 若此,那么前面所提到的今年的两次股市暴跌,也就都有可能被避免掉。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