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冷眼观牛市(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0日 15:58 《长江》杂志

  中国股设想

  “中国股”的发行,使央行可以用调息与买卖中国股两条腿走路。

  有什么宏观政策,可以用来有效地抑制股价,但又不会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答案在于调高股市的风险溢价。能否找到一种工具,它既能达到宏观调控股市风险溢价的目的,又不会扭曲个股的交易和定价?国债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像一般企业一样,国家也可以发债券。央行通过国债的市场买卖来控制货币的流通量和基本利率。那么同样,像一般企业一样,国家也来发行股票,我们且把它叫“中国股”。

  “中国股”的具体操作可以有很多方式,我这里提一个具体的构想:股票的根本价值来自未来的红利,每股“中国股”的红利直接和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挂钩。比如说,我们可以设定每股每年获得国民生产总值的十万亿分之一作为红利。随着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涨跌,“中国股”的红利也跟着涨跌。

  “中国股”的市场定价和一般股票没有概念上的区别,它的所有风险都来自未来国民生产总值的波动。投资人在“中国股”上不仅能得到国债利率的基准收益,还能得到市场对国民生产总值波动要求的风险溢价。简单地讲,如果把国家看成一家上市公司,“中国股”就是这家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

  “中国股”的发行,使央行可以用两条腿走路,央行不仅可以用调息来调节整个经济的投资、生产和消费,也可以通过买卖“中国股”来调节整个经济体的风险溢价,协调经济体对风险的总投入,达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的。如果资本市场有泡沫的危险,央行可大量发行“中国股”来调高风险溢价,抑制泡沫化的股价。如果由此造成货币流通的不足,央行可通过买进国债来调控;如果在将来的某一天股市崩盘,风险溢价变得过大,而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的时候,央行又可以买入“中国股”来进行调节。

  (《发行“中国股”》,刘劲,5月25日《第一财经日报》)

  监管者的责任

  中国这次牛市,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看到投机浪潮,没有起到优化经济发展质量的效果,可以说我们正在和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

  政府和监管人员的作用在股市中不可忽视.。在大多情况下,政府和监管人员会对牛市感到满意,因为牛市意味着繁荣,况且,高股价意味着低融资成本,而低融资成本对一些比较艰难的经济改革有利。所以,当股价在上升但总体水平不是太离谱时,他们都很高兴。但当股价涨得大大超过基本面可支持的程度时,政府和监管人员面临着一个难题。理智的做法就是通过舆论或政策,让市场重新认识到股市的内在风险,把价格拉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从而规避有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但是从政治上考虑,做理智的事情往往很难。在牛市的颠峰,人人皆股民,而且大量的股民是在高价位入市的,人为拉低股价不大可能让股民感恩。 再者,政府行为常常会被指责是扭曲市场自然秩序,因此, 从自身利益出发,监管人员往往会选择静观策略,等待外界因素来刺破股市的泡沫。

  (《剖析股市众生相》,刘劲, 5月10日和讯网)

  我们的股市在公开鼓励一种奖劣罚优的文化:由于股市被政府垄断,大量上市指标给了一些低效的国有企业;而投资者由于投资渠道有限,只能在股市里选择投资对象,这个“壳”就变得很值钱。

  只要能上市,好企业坏企业没有区别,这成了一种奖励机制。政府用这种方式奖励垃圾企业,给全社会塑造一个非常坏的榜样。这实际上是变相惩罚了好企业和好经理人,最后就是劣币驱逐良币,逼着好的企业要么远离、要么也跟着学坏。

  结果,好的民营企业只好到境外上市,而那些能到海外上市的行业恰恰是中国现在的创业热点,它们真正受到了股市的激励。

  (《中国牛市的遗憾》,陈志武,8月30日《南方周末》)

  “噪音和虚假信息”是决定股票跟上市公司之间的距离的核心要素,为了使股市更像投资市场,制度架构设计的核心目的就在于最小化市场上的“噪音和虚假信息”。 首先要有自由开放的新闻媒体,还必须对操纵信息、对以虚假信息操纵股票价格的人绳之以法。第三个同样重要的制度安排是政府不能救市。如果一方面监管部门说“买者自负”,另一方面,在每次股市大跌时,又通过社论鼓励人们进入股市,通过给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施压只许买进不能卖出,严格限制新公司上市以抑制股票供给量,监管部门以各种方式托市,把监管市场等同于管理股市指数,那么,最终会没有人对真实有用的上市公司信息有任何需求,因为与其分析上市公司,还不如赌政府的救市政策走向。

  (《中国股市怎么了》,陈志武,6月18日《证券市场周刊》)

  政府干预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而我比较倾向于政府采取一些市场化的干预方法,同时也是一些能够使得市场更规范、更透明的方法。因为我认为中国股市的参与者虽然有很大的投机性,但是如果大家知道了股市的实际情况,那绝大多数投资者还是有一定的风险意识的。因此我希望监管机构把目前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情况搞清楚一点,使投资者能够对中国企业的盈利情况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梅建平:中国政府在应对流动性上空间是比较大的》,6月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