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股市繁荣与储蓄存款搬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2日 01:04 《中国商界》杂志
文 / 本刊特约撰稿 李楠 从2006年5月份以来,中国股市演绎了一轮又一轮逼空上升的行情。特别是今年5月9日,沪指超越4000点,报收于4013.09点,深市报收于11517.75点,两市成交也再创新高,达到历史性的3807亿元。此外,4月份沪深两市新增A股账户总数高达478.7万户,一举超过了整个一季度的新增开户总数,同时超越了前两年的新增开户数总和。与此同时,基金市场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火爆场面,新发行的百亿元规模的基金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募集当天的几小时内就宣布告罄。在“牛市”财富效应的“感召”下,中国股市和基市像巨大的磁场,使广大储户变成了新股民和新基民,银行储户的储蓄存款也大幅度地流出银行,源源不断地涌入资本市场。储蓄存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搬家”现象,这一现象的背后蕴含了中国经济中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和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效应显现 资本市场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血液调节中枢的功能。没有一个稳定、高效的资本市场,很难建立起强大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从中国股市诞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历经风雨嬗变。而股权分置就是引发各方争论、导致股市起起伏伏的重要问题。这次中国股市的暴涨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效应息息相关。股权分置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在特殊的发展演变中,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即非流通股和社会流通股,这两类股票形成了“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经过股权分置改革和一系列制度变革,2006年底,中国资本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一个具有共同利益基础、收益与风险相匹配、具有激励功能和约束机制的资本市场正在形成,股市恢复了其所固有的财富效应,开始从单纯的“圈钱”功能开始向全方位的资源配置转化,一个健康、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资本市场正在形成。中国股市在全球资本市场上表现出色,其财富效应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巨大的诱惑力,引起了无数百姓的极大兴趣,人们纷纷离开银行,转投资本市场,中国百姓的蜂拥入市成为助推中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断在刷新和改写着各项新的纪录,股指、成交量、开户数屡创新高。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居民个人投资者的资金占市场资金来源的70%,百姓的储蓄存款成为托起股市不断上涨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在今年4月份接近2500亿的股市流入资金中,机构资金大约在830亿元左右,而其余1600亿以上均为个人资金的贡献。中国股市的财富虹吸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储蓄率过低 成为人们走近资本市场的重要原因 由于历史文化等多种原因,我国一直具有节俭储蓄的习俗。中国储蓄存款连年攀升,成为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居民储蓄存款的核心目的,是教育、医疗和养老。储蓄存款的过快增长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在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改革尚未取得预期的成效,一方面反映了居民缺少可供选择的投资渠道。储蓄的快速增长被很多专家学者乃至政府官员称为“笼中虎”。政府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采取了一系列如数次降息、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等措施,但都收效甚微。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的理财意识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也水涨船高。央行自1996年后8次降息,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已经升到3.3%,银行储蓄利率却仍然停留在2.8%,加上20%的利息税,我国其实已经进入了负利率时代,银行存款已失去保值增值的意义。金边债券国债也风光不再,其投资3年,年利率不过3%多一点。通过算账,人们发现,存放银行的资金每天都在缩水,而去年很多在股市、基金投资的人们获得了至少超过20%的回报率,孰优孰劣,一算便知。老百姓的“储蓄偏好”出现了松动,资本要求增值,压抑已久的百姓银行财富,在2006年借“股改”之机终于“爆发”,“拿出储蓄、参与投资”成为股市流行语,百姓的资金释放出强烈的、从未有过的增值冲动。因此,面对较低的利率,面临“黄金十年”的发展机遇,面对较多的利好消息,中国百姓的从众心理加上各种理财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离开银行走进股票市场,股市的财富效应和居民身边的一夜暴富的财富神化更刺激着人们财富增值的神经。百姓的投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存款保值的观念正在被摒弃,人们希望得到回报更高的理财产品,股市和基市加剧了储蓄存款的分流,成为百姓投资的重要领域也就不足为奇了。 储蓄存款搬家,银行面临考验 从去年以来,我国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处在“内外夹攻”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排队难”把银行推向了风口浪尖,银行成为人们指责的对象。另一方面,银行的储蓄存款因股市、基市的火爆在大量的减少,银行的资金面临分流的危险。此外,外资银行不断地攻城掠地也在蚕食中资银行的存款市场,中资银行感到危机四伏。而“排队难”的时间,和去年股市火爆从而达到高潮的时间基本是吻合的,“排队难”恰恰是居民个人转取储蓄存款办理基金和向股市转移资金的最好写照。然而,排队难和储蓄存款的搬家,其背后不仅蕴含着居民理财观念革命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最重要的是它从另一个方面暴露了银行理财产品缺乏的弊端,也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不足,缺少真正能吸引客户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绝招”,中资银行没有能力挽留住现有的银行客户。人民币及外币理财产品的匮乏,创新产品较少,难以满足人们理财的需求,百姓的理财愿望得不到满足,人们转而把理财的目光转向了资本市场。根据央行公布的《2007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其中的一大特点是,我国居民投资基金和股票的意愿已连续创下新高,他们认为,在当前的物价和利率水平下,提款购买股票和基金最合算。此外,2006年居民储蓄存款还表现出了存款活期化的趋势,定期存款同比少增幅度较大。其中,2006年定期储蓄存款余额为10.3万亿元,活期存款余额为5.86万亿元;与2005年相比,定期储蓄存款余额减少了3376.84亿元,而同期活期储蓄余额增加了2417.55亿元。今年4月份,我国居民储户人民币存款减少1674亿元,同比多减2280亿元,而在去年4月份居民储户人民币存款则是比同期增加了606亿元。这是我国居民资产结构调整、持币观望和等待入市的重要征兆。随着去年第四季度股指的800点大跃进,民众的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储蓄存款的挤提成为去年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的新热点。来自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两市新增A股账户达到了669.8万,几乎平均每秒钟就有10人新开户,新股民的不断入市成为不断推高股市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见,股民、基民人数的天量增幅和巨额资金的入市与银行储蓄存款的明显下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储蓄存款分流,银行存款来源减少,必然对商业银行的放贷产生重要影响,尤其会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刚刚转制的外资法人银行产生重要影响。中外资银行为争夺存款、争夺客户必然将在产品创新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 国际游资的投机值得警惕 游资也被称为热钱,是人们对国际套利资本的通俗说法。热钱看准的是一个国家汇率的变化或经济将要发生的重大改变,它们会寻找流通性好的股市、债市、楼市等领域进行投机,一旦价格被抬高,赚上一笔马上就会撤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上就是热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季度金融运行数据显示,2007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2020亿美元,同比增长37.36%。通过对比央行和海关总署的数据可以发现,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有982.6亿美元的新增外汇储备来自资本项目顺差,也就是说,前3个月有近千亿美元境外资本流入中国。而这些境外资本中,除了正常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短期债务,应有很一大部分是赌人民币升值的热钱。热钱的大量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股市和房价暴涨。从目前看,这种迹象已露出端倪。据美国基金研究机构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研究公司(EPFR)对全球范围内近万只投资基金的跟踪调查,在5月份的第二周,国际投资人从EPFR中国股票基金中累计撤出了5.74亿美元资金,这也是此类基金自今年1月中旬以来首次出现净流出的现象。因此,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广大投资者的高度关注,一旦有任何的风吹草动,将引发一系列的调整和连锁反应。一旦人民币被迫大幅升值和股市出现大幅调整,对整个中国经济体系的影响将是破坏性的,对中国股市的健康成长将是十分不利的,对近期由储蓄资金投入股市的居民将是灾难性的。对把自己的养命钱投放到资本市场的百姓来说,牢记“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的投资信条仍是保全自身资产的立身之道。 作者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高级编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