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到了不得不快快长大的时候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2日 00:23 东方早报

  香港股市越来越大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香港股市于16000点筑顶;2007年的初夏,恒生指数在21000点历史最高位运行。从金融危机惊涛拍岸时数千亿港币入场抢险、2003年SARS肆虐时信心黯然,到2006年港交所风光压倒纽交所,香港成为仅次于伦敦的全球IPO集资额第二高的市场。无可否认,这是香港资本市场空前繁荣的时代。

  香港股市的繁荣有赖于内地经济发展、资金宽裕的背景,有赖于内地企业源源不断地赴港入市。1997年6月,内地企业仅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13%,现在接近一半。H股和红筹股成交额占香港股市总成交额的比例,1996年是25%,现在是近60%。香港股市市值十年增长约两倍,内地在港上市企业有输血之功。

  反观内地股市,我以为,已经到了不得不快快长大的时候。今年4月11日,沪深两市总市值虽有史以来首次超过香港股市总市值,但其中炒作成分与上市公司惊人的市盈率水平,让人不知是喜是忧。即使仅以市值论,目前内地股市的规模与其承担的融资功能比较,仍远远不够。央行在近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7)》中称,内地融资结构仍不合理,需要大力发展多层次

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例。

  由于资本项目管制和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内地股市的发展路径注定不是先开放后成长,尝试一次次跌倒重来。内地股市需要更大的规模,来面对将来有一天突然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对一个资本市场而言,更大的规模意味着更高的流通性,更有效率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的规模可以令市场集中度大大降低,庄家操控力不从心。诚如香港金融管理局任志刚分析,美国股市的相对高效率和相对低波动,正得益于其规模。相反,“规模较小而开放型的市场较不乐观。”

  可以说,内地股市规模高速成长的条件已经或者正在形成。内地实体经济规模增速不减是最有力的支持,市场充裕的流动性提供了资金准备,

股权分置改革成功拿掉了先天性病灶……而上海,一个以国际金融中心为目标的内地城市,其在国际航运、国际贸易市场上地位稳步提升,更为内地股市下一步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上海港2006年的货物吞吐量达5.37亿吨,超出新加坡港约9000万吨,稳居世界第一大港。随着洋山港二期启用,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00万标准箱(TEU),离世界第一距离日近。巨大绝对量的商品交易地点对交易结算和金融服务有着不言而喻的吸引力。

  的确,另一些软性条件仍在制约内地股市的进步,监管水平不高,尚不及印度孟买;制度不完善,交易约束过多,做空机制迟迟不来;上市公司治理毛病多多,违规手段千奇百怪;人才储备不够,培养成本上升……这一切,都需要管理层下更大的功夫,下更大的决心。

  事不宜迟。既然大比小好,就不能停止做大的脚步。并非好大喜功,实在舍此无它。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订阅东方早报请登陆东方早报网站或拨打8008208696;优惠多多、实惠多多、资讯多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