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准备金政策:猛药慎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 09:41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严锋

  当前最热门的词汇莫过于“全球流动性泛滥”,恰巧而又不巧的是,如洪水一般的流动性在世界经济龙头美国经济放缓与中国经济腾飞的今天,无可避免地向中国喷泻而来。

  目前,我国对流动性的治理主要由三种手段来完成:利率、央票、准备金。通过抽脂的方式直接“减肥”,从目前来看是比较适当的治标措施。但从治病的角度来说,找到病因是最重要的。当下流动性过剩主要来自于进出口不平衡送给我们的外贸顺差、过往外贸政策与外汇政策惯性的激励、人民币强烈的升值预期引致热钱流入等与经济周期无关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因此治本之策应是控制外贸顺差和保持人民币与预期同步的稳定升值。

  具体治理措施包括:第一,外贸进出口政策的调整。与绿色GDP的政策相呼应,引入绿色外贸的概念,对高耗能的产业减少乃至取消

出口退税,并在适当时候推出出口税,优化进出口结构。第二,调整外汇结售汇政策。鼓励藏汇于民,由强制企业结售汇逐步过渡到自愿结汇,以期反映出正常的外汇需求。第三,主动用好外汇。成立外汇投资公司就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式。第一种和第二种措施在经济实体中的传导过程过于漫长,难免令人不太耐烦。因此,用好外汇实在是非常必要而紧迫的,可谓标本兼治。

  实际上,以上所列的调控手段正在实践中有步骤地推行着,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对

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但相关部门对经济过热忧心忡忡,急于出台更多的货币政策。

  从2006年7月到2007年6月,央行已连续8次上调了准备金率,4次上调了利率,并在2006年全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6913亿,冲减了大量的市场流动性。我们在此就这三种政策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做一个讨论与比较。

  一是发行央票。央行运用的成本较高,但它是相对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因此容易为市场所接受与消化。其作用至少是直接对冲了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

  二是利率政策。用利率杠杆来调控市场流动性是各国央行运用得比较多且易见效的措施,但在人民币被动升值的背景下,本国利率的提高无疑会降低热钱流入成本,从而提高其流入的积极性,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三是调高准备金率。对央行而言,调高准备金率成本低、见效快,是治理流动性的一剂物美价廉的猛药。从去年到现在总计提高了4个点,不计其乘数效应,也相当于冻结了1.4万亿人民币。做一个简单的算术题――

商业银行平均的存款成本约为1.7%,平均营运费用约1%,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89%:1.7%+1%-1.89%=0.81%,即资金成本倒挂0.81个百分点,乘以1.4万亿后,商业银行为央行的准备金政策买了1.13万亿的单。

  现阶段,除了农行与一些地方商业银行以外,绝大部分的商业银行都是上市银行,需要背负巨大的利润回报压力。为了达到股东的盈利要求,商业银行可能会选择调整信贷结构,即向高风险贷款倾斜,以获取高额利润并摊薄成本。这样做的后果必然与国家整体产业政策相悖。

  准备金政策运用的另一个误区还在于,在某一个政策周期内它似乎只能调高无法调低,相当于长期地锁定了流动性,由于货币的乘数效应无法在短期内得到体现,因此央行的准备金率政策出台后,实际上是需要一个较长观察期,不应该在短期内持续不断应用。同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会对国民经济本身造成影响。

  目前来看,刚开始腾飞的中国经济确实有些消化不良,需要医生们的精心调养,但打小身体就虚的孩子给他用那么猛的药,真病了可怎么办?还是回到原来那个话,找到病因治本才是关键所在,即把外汇用好了、人民币稳步升值、出口结构调整得当了,才能真正把问题解决好。短期货币政策当然也要适度运用,但笔者认为还是多用市场化手段,即发行央票回收,少用慎用单向调高准备金率政策。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