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诞节到洋股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09:30 证券时报 | |||||||||
王栋 一到圣诞节,商家就要进行铺天盖地的造势,人们照例也要再度思考一番:这到底是文化殖民,还仅仅是属于商业秀?热衷于过“洋节”的人认为,这本来就很正常,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而心怀“忧患意识”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的文化遭受了“外来物种”的入侵,为传统文化越来越处于弱势地位而忧心忡忡、大声疾呼。
有意思的是,最近沪上有媒体也报道了一篇“洋股评:华尔街日报唱多A股,众机构闻风而动”。文章称采访调查多家海外机构,认为A股市场已接近谷底,投资价值正在提高,2007年上市公司盈利将开始复苏,成为A股市场“行动年”。 这家上海媒体同时说,在全流通背景下,有外资参股的国内一些大基金公司正在以多元化视角积极调仓布局,捕捉新的投资机会。 从“洋节”走俏,到“洋股评”进入我们的视野内,这都是全球化带给我们不得不接受的变化。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研究问题的角度,由此更改。不过这到底是代表异族经济文化的侵蚀,还是一种融合,两种观点仍在对峙。 经济学家所指的“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一体化,跨国经营和金融的国际化,以及相互依赖的加深。笔者认为,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价值观的重构”。我们在观察、研究、参与正在嬗变中的深沪股市,也必须首先立足于价值观的重构。 价值观的重构表现在投资主体、投资对象、投资过程和收益(风险)的变动上。 QFII、外资参股的机构、本土新老机构、信心低迷然而跟风心态仍浓重的散户群体、活跃的短线游资,这些构成投资主体的不同层次,也是主要的相互博弈者;作为投资对象的股票、基金、权证、债券,也同样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前者的改变,带来了对变动中后者的重新估值。这个过程,也就是这几年深沪股市不断调整寻底的过程。 华尔街日报的看法,代表了从大洋彼岸观察得出的结论。我们身处其中者,既不必因为别人这么说而急着去“过洋节”,也不能忽视国际资金已经大量介入、我们的企业也不断走出去的全球化因素对深沪市场演变的巨大推动力。哪怕是正在进行的股改,也可以视为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看,“洋股评”说,A股市场见底了,要涨了,这本身就是沪深股市全球化的表现之一。至于这会不会是判断市场未来走向的一个有价值信号,还有待观察。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