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评论 > 正文
 

QFII凭什么超国民待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 10:43 《财经时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新近发布了关于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营业税政策的通知。通知称,经国务院批准,对QFII委托境内公司在中国从事证券买卖业务取得的差价收入,免征营业税。

  除税收优惠政策外,还有消息称,QFII外汇资金的锁定期有可能从1年降为3个月。

  中国自2002年11月开始,允许QFII投资中国境内证券市场上包括股票、债券和基金等以人民币标价的金融工具。截至今年11月底,已批准的QFII机构32家,批准外汇投资额度54.95亿美元。

  但时逾3年,QFII投资税收及资金锁定期等问题,迟迟未予解决。

  此番税收优惠,中国政府无非是想进一步彰显其对海外资本开阔、包容之襟怀,以及欲借助外力进一步完善和改革中国

资本市场的战略意图。

  目前,

证券投资机构在中国所缴纳的税收,主要分成营业税和所得税两部分。国内证券公司从事证券买卖业务取得的差价收入,需征收营业税,其税率为5.2%,所得税则是15%。

  为何国内证券机构无法享有QFII同样的税收优惠?这必然让人联想起一个陈旧的名词——超国民待遇。

  国民待遇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可享受的最惠国待遇的一项补充。指在实现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平等待遇基础上,世贸组织成员的商品或服务进入另一成员领土后,也应享受与该国商品或服务相同的待遇。

  显然,从目前中国企业到海外的种种反馈看,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的遭遇,根本谈不上国民待遇,更无所谓“超国民待遇”。这从中海油竞购尤尼科即可见一斑。反过来,外资企业到中国投资,却处处享受着超国民待遇。

  从中国开放20年的历史看,中国政府对外企一直格外关照。与国内同类私营企业相比,在华经营的外企通常会感受到,中国的经营环境更为优越。

  最近,世界银行(World Bank)对全球商业环境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涉及从劳动法到腐败的10个方面,在其中7个方面,认为中国商业环境对国内私企的抑制远远多过外企。

  这里有一组数据或许挺有说服力。2003年,在城市里,国内私营企业雇佣了大约4800万名工人,而外企不过860万人;就在此前的2002年,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向在华运营的外企发放了1720亿元人民币贷款,而向国内私营企业发放的贷款仅为392亿元。私营企业为

中国经济做着巨大贡献,但他们能获得的支持却与外企大相径庭。

  就拿财富全球论坛来说,它在中国举行了三次,每次都有中国高层领导的出席,对此国内私营企业家们普遍抱怨:我们似乎从未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近年来,中外企业所得税并轨的呼声不绝于耳,但现在近乎搁浅状态;鼓励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看也难以落到实处。但是,刺眼的反差依然在扩大,有关部门继续为外资企业洞开“超国民待遇”之门,如今,这种“超国民待遇”又开始光顾QFII,所得税优惠也扩张至营业税免交。

  中国这是怎么了?有谁能告诉公众,这到底为什么?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