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评论 > 正文
 

循环经济预热建材板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5日 18:47 证券时报

  □第一创业证券吴国湘

  政策频吹暖风

  10月19日,新华社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将节约资源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10月27日,国家
发改委、 环保总局、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统计局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建材行业中,北京水泥厂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乌兰水泥厂有限公司、吉林亚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现状和特点

  与传统经济不同的是,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石材和墙体材料等产品的产量多年雄踞世界首位,产品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有所下降,各种新型建材不断涌现,新型墙体材料的比重已由1995年的16%提高到目前的40%左右。但是,目前的现状离建设

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材工业总体上“大而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生产集约化程度太低。以“矿业+窑业”为产业特征的传统建材业,目前尚属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以矿业加窑业为产业特征的传统建材业,目前尚属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我国建材行业万元产值耗煤2.7吨、消耗矿山资源逾100吨、排放二氧化碳20吨,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5-2倍;年能源消耗总量为2.4亿吨标准煤,矿产资源消耗近40亿吨,居全国各行业前列。就总量平均而言,我国水泥、平板玻璃、陶

瓷砖、卫生陶瓷等主要建材产品单位能耗分别高于世界先进水平50%、68%、150%、200%。去今两年,煤电油运以及原材料的紧张已成为牵动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每年建成的新建建筑中95%以上仍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耗的近30%。因此,大力发展建筑节能刻不容缓。

  行业如沐春风

  传统意义上,建材行业是能源、资源消耗型行业,但是建设循环经济为建材行业赋予了新的生机,建材行业是利用各类废弃物最多、潜力最大的行业。目前,我国建材工业消纳了大量的工业和建筑废弃物,据统计,目前全国建材业每年消纳和利用的各类固体废弃物数量在4亿吨左右,约占全国工业部门固体废弃物利用总量的80%以上。同时目前仍有17亿吨煤矸石、20亿吨赤泥和大量磷石膏等有待建材行业利用。建材行业成为整个社会实现资源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产业。建材工业在与矿业、建筑、电力、冶金、化工、交通和环境等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建设部的要求,到2010年,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实现节能50%,新建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现在下降10%;到2020年,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特大城市新建建筑实现节能65%。推广节能建筑,降低建筑能耗,包括设计、施工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基础条件是建材工业要围绕“建筑节能”这个主题,大力增加建材制品的比重,为建筑业提供标准化、部品化、集成化的建材产品。

  为达到建设部确定的节能目标,2010年,新型墙材的产量占墙体材料产量的比重至少要达到55%,建筑应用比率要达到65%以上;2020年则分别要达到80%和90%。我国建材行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哪些上市公司可受益

  上市公司一般是行业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建材类上市公司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水泥、玻璃、陶瓷等子行业为代表的传统建材产品制造类上市公司。这类产品消耗能源较多,需要通过技术改造节能降耗;二是包括纸面石膏板、塑料型材、太阳能玻璃基板等在内的新型建材产品制造类上市公司。这类产品环保节能,是国家及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产品,从长期来看,市场前景广阔。

  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正是对循环经济的一大肯定。循环经济概念涵盖节能、环保、新能源、绿色生态等众多产业。新能源概念从本质上讲也是循环经济在环保与节能领域的延伸,如果说太阳能概念、节能环保已经得到市场认同并全面走强,那么市场没有理由不从更广义角度关注循环经济概念。

  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已经公布,估计陆续会有第二批、第三批试点单位。建议投资者关注具有循环经济亮点的建材类公司,如南玻A、方大A、冀东水泥、海螺型材、中国玻纤、国栋建设、海螺水泥、华新水泥、亚泰集团、力诺太阳等。

  (

证券时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