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评论 > 正文
 

叶檀:凭什么质疑凯雷收购徐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 02:12 每日经济新闻

  10月25日,徐工集团与凯雷投资集团签署协议:凯雷投资集团以3.75亿美元收购徐工机械85%的股权。这一起国际著名风险投资机构对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国企股权的收购案,自始至终受到国内各界的密切关注。

  关注的原因主要是两者的身份所致。事实上,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入主国企、民企早有先例,私募基金在蒙牛等案例中也已经小试牛刀。但此次徐工集团却开创了一个先例,媒
体称之为徐工“结束国企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应该说是开创了国际资本风险投资机构控股大型国企的历史,因此具有标志性意义。

  从一家企业的试验,说大型国企已经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转制之路还为时过早,但由于国企改制MBO、与民企合作、与国际产业经营者合作诸路荆棘横生,因此,人们关心的是,徐工之路能走得通吗?

  要走通这条路,首先要解决两个群体性的“心理问题”:一是国有资产贱卖论,这个问题因为牵涉到国外投资者的利益分配,容易上升到

中国经济权的控制,而比单纯的MBO更加复杂;二是徐工是否会重走南孚的老路,因为无法掌握国际市场复杂的资本运作,而最终丧失对于品牌的控制权。从现在舆论的反应来看,最主要担心的也就是这两点。

  其实,这些担心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徐工要由“他们”———国际风险投资机构来享受资本盛宴?

  所谓资本盛宴未免夸张,因为除了财务顾问风险稍小之外,其他投资者都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什么时候凯雷能够像

摩根士丹利、鼎晖、英联一样从蒙牛功成身退、大发利市,到那时才说盛宴不迟。

  以徐工的地位和受关注的程度,其对合作对象的选择十分严格,这从7家国内投资者和27家国际公司的招标规模就可见一斑。徐工80亿元的总资产决定了合作者的身量只宜大不宜小,而国企改制的进一步规范和徐工渴望通过转制获得先进管理经验、成为“国际公司”的理想,也使他们的眼光向外。由此筛选下来,经营层买断、与民营资本、国内同行合作显然行不通。为了避免重蹈与国外同行合作丧失自身品牌的覆辙,也为了避免同业竞争,与国际产业经营者合作也被认为不是上佳选择。

  此次凯雷能够胜出,相信是各方从

资本市场的容纳、企业的转轨各方面精心权衡的结果决定。凯雷承诺:徐工今后仍将有高度的经营和品牌管理独立性,还会根据企业需要注入管理人才,注入新技术、新产品,并健全销售网络。据报道,一些国际合作事宜已在洽谈过程中。

  看徐工此次转型成功与否,除了看凯雷所带来的资金量,还应该关注凯雷能否像摩根等基金那样,进入蒙牛后重组企业的法律结构与财务结构,并帮助蒙牛在财务、管理、决策过程等方面实现规范化,帮助企业设计一个能被股市看好的、清晰的商业模式,并最终成长为一家被国际资本市场所接受的、规范的、具有成长性的公司。

  在蒙牛案例中,私募投资者投资回报率达到500%,但是牛根生团队等原始股东却得到了5000%的回报率。如果凯雷也能如此圆满收场,使国家、企业、投资者三得利,即是成功。

  从这件收购案签署之日起,徐工已被带到了国际资本市场,现在是他们用功学习的时候了,这样才能最终掌握企业的控制权。

  作者:叶檀 每经评论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