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业开放契机 维护民族品牌更应兼顾稳定安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2日 10:20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评论员 南岭 近日结束的G20会议的重要议题是人民币汇率、金融业开放等。在多个大投行代表的陪同下,美国财长斯诺在相关会议上呼吁以开放来改善中国的资本市场。 这些国际因素的介入无疑为中国证券市场的改革前景提供了新的想像空间。证券业
在这些案例中,并购对象无一例外都是地方中小型券商。当然众所周知,国内券商们大多出现了流动性压力,需要尽快注入资金维持运营。外资投行的目标则是通过合资的方式获取全面从事证券业务的资格。这种利益取向与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的投资行为具有一致性,国内证券监管者在审批时面临的形势,也与银行监管者无太多不同。 银行业与证券业同属于改革开放领域中的后来者,有着新兴加转轨特征的证券业来得更晚一些。直接的原因在于银行业问题已经在广国投等事件后逐步暴露出来,而当时证券业正在向泡沫的巅峰冲刺,直到近年的漫长熊市后,相关问题才得以暴露。 银行业的改革模式是以开放倒逼改革,选择这种模式有其客观必然性。因为一方面该领域积累的问题太多,风险大,时间紧迫;另一方面是改革的挑战大,技术含量要求高。这些因素导致银行业走出了一条与中国渐进式改革不同的路线。在交行和建行相继赴港上市之后,银行业改革的前景已经清晰可见。与这种开放心态对应的是,近期外资银行洽购广发行的股份比例,已经传出或将过半的消息。这些情况都反映了决策者的务实心态和改革决心。 证券业的开放程度似乎很难与银行业相提并论。除了摩根士丹利一家合资了中金公司之外,其他的外资投行依然只能在市场的边缘徘徊,舞台的中心依然是国有背景的各类券商。这种状况事实上与证券领域向来的开放姿态有些格格不入。 从早期引进梁定邦等海外高参到大量引进海归工作人员;从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聘用国际会计行进行补充审计,到现在大刀阔斧地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以推进股市的市场化进程等等,证券领域都给人留下了一个开放、进取和国际化的形象。 显然,一味地关起门来无法完全、有效地解决眼下证券业面临的问题。近期争论不止的央行救助券商的问题现在也还难有定论。一方面央行的救助范围必须有所限制,另一方面证券业的高度投机性也不允许采用过多政府补贴。此时,外资机构愿意进来,不妨坐下来好好谈一下。 任何行业在开放之前,都会有人发出维护民族品牌的呼吁,这些声音多根源自该行业的从业者。在证券业,多加了一些新的声音,那就是稳定和安全。其实,这样的声音也并不新鲜了,银行业早前也流行过。维护本土券商的利益本来就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市场遇到了问题,也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抓住解决问题的时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