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世道不好 买壳卖壳身价缘何悬殊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 10:58 证券时报 | |||||||||
□孙森林 质量差不太多的商品,一个卖2块钱,一个卖5000万,可能吗?如果在菜市场上,这绝无可能;可是,如果在证券市场上,这绝对有可能。 最近,证券市场上就出现了这样的事。一家地处东北的上市公司,50.06%的股权卖
同样是“壳”,一个卖了2块钱,一个要价5000万,可见,“壳”市场的行情完全乱套了。在前些年,“壳资源”可是紧俏商品,一个“壳”卖上几千万不成问题。因为那时企业上市是有指标的,一些企业急着上市,又拿不到指标,所以就去市场上买“壳”,甚至有时候一“壳”难求。现在,企业上市没有指标限制了,“壳资源”也就没那么吃香了;再加上这两年变成“壳”的上市公司不断增多,“壳资源”的价值不断下降。 不过,尽管“壳”的价值在下降,尽管已经出现了2元的“壳”,但5000万元的“壳”还是不愁卖不出去。西南的这家上市公司,前几天发了一个公告,从公告中可知,一家外资公司正在与其接触。如果不出意外,这笔交易很可能成了。这就是“壳市场”的规则:只要一个愿买,一个愿卖,价钱好商量。 花5000万买个“壳”,外资公司会不会觉得冤?不会。对它来说,花5000万买一张A股市场的入场券,不贵。A股市场正在大力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将来股票全流通了,赚的钱可能就不止5000万了。所以,这5000万花得值。而对于花2元买“壳”的公司来说,虽然花的钱不多,但也不见得捞到多大便宜。因为如果不买“壳”,它也可以申请发行上市,现在买了这个“壳”,相当于放弃了发行新股的机会,这个机会成本也不小。 笔者认为,不管是5000万还是2元,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股权转让后,上市公司不能再变成“壳”。证券市场上“买壳”重组的例子并不少见,可是成功的却不多,往往是几年后这些公司又变成了“壳”。而上市公司一旦成“壳”,社会就得付出沉重的代价。上面提到的两家公司,在成为“净壳”之前,都亏损累累、债务缠身,数次面临破产危机,到最后关头才由政府出手相救,保住了“壳”。但是“保壳”的成本却高得吓人,数亿元的债务被一笔勾销,把沉重的负担转嫁给社会。 如果上市公司不断重复“壳”的故事,那我们还要付出多大代价,想想就后怕。所以,不管是卖2元还是5000万,只要今后公司向好处发展就行。咱们投资者的要求就这么简单。 (证券时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