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看淡8.18暴跌 股市原动力已开始萌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 11:07 《时代信报》 | |||||||||
信报记者 胡斯然 报道 暴跌一天间 如果说什么样的制度培养出什么样的人,那么也可以说什么样的制度造就什么样的机构。
伴随着股改四个多月的推进,市场机构投资者投资理念在快速进化与归位,如果此时再以过去的眼光看待政策性资金、基金、券商和游资,或许会犯下错误。 8月18日,深沪股指呈现出放量下挫的走势,上证指数最终收在1148.04点,跌44.79点,跌幅3.75%,两市成交金额达374亿元,创出了今年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和单日最大成交量。 面对8月18日的A股大幅调整,机构们当时面面相觑,猜测纷纭。 但根据事后证监会的调查,基金公司并未在申购和赎回方面出现异常,保险资金也未离场,就是前一段时间踊跃入市的QFII似乎也没有异常举动。许多QFII甚至表示,连最后一分钱都想进入股市。 然而,当天股市的走势的确奇怪,业内人士表示,其行为好像显示出有人执意出货,但并不像机构所为。 但越是弄不明白,越容易引起市场的恐慌,当天一些机构客户已经到一些基金公司询问市场下跌原因,“并吵着要赎回”。 这种态势并未延续到8月19日,大盘惯性低开,但没有出现恐慌性下挫,相反在科技网络股的带领下渐趋平静,沪综指收于1150.18点,上涨0.19%。 传递两个信号 这种走势令人惊奇。 现在再回过头来追究8.18暴跌的原因,机构一反“面面相觑”,表现得出奇冷静。 “其实这很正常,短期内涨幅达到近20%,当然存在获利回吐的压力。”长城证券分析师张勇说。 新世纪基金公司的一位人士也同样认为,这是正常的规律,并还至少传递出两个信号:第一,20%的涨幅多半来自存量资金的短期游走,来自他们对制度变革下的高对价预期,股票表现的优劣更多地与股本结构有关,而与经营状况无关。 第二,长期熊市形成的控制风险为主的投资逻辑,仍然在很大范围和程度上主导着多数资金的决策。 该人士继续分析,这两个信号归结到投资策略选择层面,追逐短期收益的高流动性资金仍然在通过仓位控制来把握和实现阶段性投资机会,而长期留存市场的基金类资金则继续进行着以控制风险为主的持仓结构调整,两种策略在指数达到累计涨幅20%以后所形成的合力,正是市场出现大幅震荡的直接动因。 这其实表现出来了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的冷静态度。 制度变革的力量 这种冷静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系列政策和股权分置改革给中国股市带来的根本性变革所形成的一股力量,一股将成为未来推动股市的真正力量。 “按照中国股市的惯性思维,利好政策刺激、增量资金推动可以视作股市上涨的动力,但这并不是股市的真正原动力。”招商证券的成兵说,在新的制度环境下同股同权,所有股东获得市场的一致性待遇,诉求的只有投资回报,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符合国际“三公”标准的市场环境下,严格的监管将使高度专业的理性投资成为市场惟一的主流。新理念所对应的是市场与整体经济契合度及其本身信用质的飞跃,这势将对机构投资者的规模扩张形成良性循环的格局。 成兵还认为,“从这一层意义上说,目前股市的上涨是来自于制度改良所形成的良好预期,这不是短期的,而是一种中长期的推动力。这也是和以前的行情本质上不同的地方。”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