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股改能拉起股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 06:28 中国经济时报 | |||||||||
如果股改导致股价重心进一步下滑,股改即便是正确的事,也发生在错误的时间。如果成功的股改能够拉起股价,那么成功的股改决不是单纯的非流通股性质转变。股权分置改革的目的,是以改革促进公司治理,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而公司质量的提高必然带动投资回报的增加,股价也自然会上涨 -热点追踪-本报记者 张炜
成功的股权分置改革究竟能带来怎样的结果?经济学家刘纪鹏近日说:“股改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市场的隐患和风险,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因此成功的改革就是要把个股价格拉上来,把大盘指数拉上来。” 刘纪鹏的话说到了投资者的心坎上,股市跌了这么多年,谁不希望股权分置改革能够拉起股价。需要说明的是,刘纪鹏的话与另一位有官方身份的学者针锋相对。之前,中国证监会规划委主任李青原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举办的研讨会上表示,“不能以当前的股市价格来判断改革的成败。” 李青原与刘纪鹏的观点正好相反。如果从个人利益出发,没有投资者会支持李青原的观点。既然“不能以当前的股市价格来判断改革的成败”,又何必将“保试点”与“保千点”搅在一起。如果股改导致股价重心进一步下滑,股改即便是正确的事,也发生在错误的时间。李青原说“不能以当前的股市价格来判断改革的成败”的时候,后面接着的话是“我曾经接到了参加试点的公司企业家给我打来的电话,他非常感谢能有机会参与第一批试点。这样的话就可以有流通股票去和国外战略合作者结成同盟,这样对他将来开拓市场发展空间是有益的。虽然企业本身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股票价格可能因各种原因降下去。”这说明非流通股股东对股价后的股价下跌是有预期的。 相比之下,刘纪鹏的观点让投资者大快人心。股权分置被视作导致中国资本市场陷入长期低迷的“万恶之源”,改革的目的当然要使股市发展卸下历史包袱。刘纪鹏撰文认为,1000点对于中国股市来说就是“死水位”,在这个点位之下,不仅股市融资功能没有了,而且股票的流动性也没有了,券商全行业亏损,投资者深度套牢,场外资金进不来。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是股权分置这一制度性障碍和解决这一难题的政策。与刘纪鹏持相同看法的投资者认为,股权分置改革即便是痛苦的,但“开刀”后迎来的应该是大盘上涨的幸福。尤其股改推出于“保千点”的关键时刻,必须以股改能否拉起股价作评判,否则改革怎么赢得大众的支持?刘纪鹏说得十分坚决,“我们正是要通过这次股改,消除这一压抑中国股市大盘的制度性障碍。解决了这一矛盾,并在这一过程中遵守了市场规律,大盘理应上涨。” 但到目前为止,股市的表现似乎更倾向于印证李青原的观点。否则,试点的同时出台如此多的利好政策,股指怎么还会挣扎在1000多点。其实,投资者心中另有一杆秤。股权分置改革的结果就是非流通股进入市场流通,市场的股票供应量预期增加,在公司质量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改革的结果难免使价格中枢下移。现在试点股主动延长非流通的锁定期,可这并不能改变非流通股流通的预期。国内股市现在跌到了1000多点,较最高点2240多点被“拦腰”截掉大半。回头看当年的2240多点,显然是市场炒作的结果。而在非流通股若干年后将流通的预期下,市场炒作的投机性大减,当年的高市盈率难以再现。有人说,这与卖大白菜没什么两样,股市也是市场,市场自有市场的规律。换言之,股市的流通股总量扩容,市场难免产生下跌的压力。 股改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上,但这是投资者目前很难奢望的。许多投资者要求股权分置改革拉起股价,是寄希望股改方案能有更大的补偿。而从现已推出的方案看,股改毕竟是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间的博弈,大股东的让步是有限的。而且,股权分置改革不仅是100多家上市公司的事,而是事关1000多家上市公司。有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不具有向流通股股东进一步让步的意愿,另有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不具备进一步让步的资本。把股改拉起股价寄托于方案的补偿力度,前景是难以乐观的。 如果成功的股改能够拉起股价,那么成功的股改决不是单纯的非流通股性质转变。中国证监会负责人在就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问题发表的谈话中指出,“股权分置影响证券市场预期的稳定和价格发现功能,使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这实际指出了股权分置改革的目的,以改革促进公司治理,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市场规律十分清楚,上市公司质量提高带动投资回报增加,股价自然会上涨。所以说,成功的股改能否拉起股价?评判的重要标准是看公司治理的变化,看上市公司质量的变化。 | |||||||||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