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诧的报告 恶化股民与管理层关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 01:00 中华工商时报 | |||||||||
非熊 《瞭望东方周刊》总第86期,刊登了一份辛鸣、程瑛执笔的调查报告———《党校学员年中评点中央执政》。阅后让人很是惊诧。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在党校学习的“从省部级到厅局级的官员”,调查的问题是2005
调查报告说对“数十位”官员进行了调研,究竟对多少人进行了调研,难道没有认真统计过吗?用这么粗略的数字来说明问题,结论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调查报告说调查的对象是“从省部级到厅局级”的官员,难道不能对他们的背景有个大概的区分吗?有多少人是担任经济工作领导的,有多少人是担任工青妇工作领导的,有多少人是担任民政、宗教、少数民族事务工作领导的。这样区分一下,不是也便于读者了解他们发表意见的角度以及他们的专业程度吗? 调查报告说调查的方式是“随机调研”。毛泽东认为,要了解情况,“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当然,具体做法可以不受毛泽东的束缚,但是他提出的“东张西望,道听途说,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的观点,应该说是完全正确的。这个调查报告是靠“随机调研”获得的,究竟是如何调研的又没有交待,是通过花前月下的闲聊、酒席宴上的瞎侃,还是别的什么方法,这决定着调查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重要程度,难道不应该说清楚吗? 调查报告应该尽可能地反映被调查者的不同观点,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被调查者的真实状况。翻看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能够准确地听到“糟得很”和“好得很”两种不同的声音。可是在调查报告中,却只能听到一个声音,虽然调查的对象都是党的中高层领导干部,但他们的观点就都是一致的,就像开大会进行举手表决一样那么整齐划一吗?这是客观地反映了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说党的中高层领导干部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就是如此,那就更加令人惊诧不已了。 近年来,党和政府想把股市搞好的心情,用“很焦急”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理由很简单,只有股市搞好了,国有银行才能通过股市进行股份制改造,才能缓解和预防金融危机,才能增加直接融资的比例,如果搞得再好点,通过国有股减持,还可以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额度,如果搞得好上加好,还可以通过股市解决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正因为如此,今年4月29日证监会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以来,几乎每隔几天就要发布一些消息,公布一些政策,正像有的文章指出的那样,“自中国证监会成立以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在重大问题上发动如此‘饱和轰炸式’的政策‘攻势’。仅仅几个月前还备受掣肘、孤掌难鸣的证监会,现在却得到了国资委、央行、财政部包括税务方面的鼎力支持。” 然而这份调查报告却用一个字来评价中央在处理股市问题上的手法,就是“缓”。这让人说什么好呢?在党校学习的中高层领导干部的感觉真的是与实际情况相反吗?还是故意在那儿冷嘲热讽?今年五一长假期间,证监会的一些官员为了制定利多政策,忙得都放弃了休假。你这一个“缓”字,就不怕把这些同志气吐血吗? 这份调查报告在充分肯定中央对股市的“缓”字决的同时,进一步说明:“通过冷处理,可以有效地降低一些群体不合理的、过分的预期与要求。”这可真是让人感到奇怪,难道说股民已经挣钱了,但是不满足,还有“过分的预期与要求”吗?可是所有统计数字都表明,绝大多数股民都已出现巨额亏损,除了好像打了鸡血似的整天在广播电视中歇斯底里地做股评的人外,没有听说哪个股民盈利的。也可能调查报告是把股民希望将损失减少一些的愿望指斥为“不合理的、过分的预期与要求”。但不知道这是调查报告作者个人的观点,还是在党校学习的党的中高层领导干部的共同观点?不管怎么说,这个结论在客观上起到了恶化股民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作用,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