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评论 > 央行拯救券商 > 正文
 

中信之道:扩张 再扩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 15:0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汪恭彬 上海报道

  2003年1月上市的中信证券(600030.SH),自2002年便在业内一路摧营拔寨,在券商全行业的寒冬之时,南方、华夏、闽发、大鹏等相继折戟,中信却剑走偏锋,扩张有“道”。

  中信之道

  中信证券副总经理程博明先生认为,证券公司是一个以服务为增值的中介机构,其核心功能乃是制造产品和销售产品。

  “因而卖方业务是主要功能,而买方业务不是我们所倚重的。”程博明说,“中信的特长是投行和经纪业务,这就要求完善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地区的网点布局”。

  基于此,中信从上市之初,便走出一条扩张之路。

  2002年底,中信上市成功。在所得的17.6亿融资总额中,便有6.78亿元用于收购青岛的万通证券。此间,3.08亿元用于收购(含增资和存量收购),另外3.7亿则用于补充营运资金。

  收购万通给中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中信从2002年底的40家营业部,到2004年底时,一跃到58家,分布于上海、江苏、山东、广东和北京等发达地带。2004年,中信万通实现收益929.96万元。

  接近中信高层的人士评论说,收购万通的成功乃是归功于在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收购模式。该人士认为,政府主导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府支持、指导和协调重组;二是确定由谁出钱;而市场化方式收购,则意味着,出钱方按照市场化方式介入。

  “收购本身主要是政府起的作用,价格并不是最关键的。”该人士说,“但从过往案例来看,相关政府在看重中信的实力之后确定由中信参与,但中信最后的出价并不低于竞争对手,而是完全以市场方式定价。”

  但随后中信开始广发证券,但却以完败而告终。

  中信收购广发,被认为是中国首例证券公司市场化收购的尝试。但也正是因为完完全全的市场化收购,在历经2个多月的短暂拉锯后,迅速倒塌。

  “为什么没有拿到广发?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政府力量太弱,而广发内部人控制又极为严重。”上述接近中信高层的人士评论说。

  因势而变

  在收购广发败走麦城前后,中信在华福证券和南方证券的购并案中,也饱尝失败滋味。

  中信开始谋变。

  2005年6月,中信完成收购浙江金通证券控股权。来自各方的消息称,此一收购由中信董事长王东明负责,在取得浙江省有关部门批准之后,始才与金通商谈细节。

  7月26日,中信证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杨鸿青向本报记者表示,中信收购金通之事不久将对外公布。“目前的一些说法,包括收购股权比例和出资额都不尽准确。”

  如果说,中信之所以能成功收购万通、金通乃至华夏,皆归功于上文所述的收购之“道”,即由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收购。

  那么,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则是,在券商全行业寒冬之时,中信此一收购行为是否属典型的低成本扩张?

  业内资深人士王炜栋认为,从中信战略上看,在券商全行业相继萎缩之时,中信剑走偏锋,与其雄厚的实力有关,也与其眼光有关。

  “只有在市场低迷的时候,才能买到好券商。”王炜栋说,“而等到行业好转之时,将不会再有挑选的机会。”

  但王炜栋也对中信此后的并购整合表示怀疑。比如,麦肯锡公司于2003年的研究发现,并购成功的比例只有23%,而失败的比例却高达61%。

  对于中信的大规模扩张,有知情人士引用中信高层的话说,并不是追求完全意义上的低成本,中信更注重的是自身的战略布局。

  2004年,在中信一路摧营拔寨、添加网点之时,中信反将重庆、昆明、福州、沈阳、南通等五处营业部出售。

  “一个事实是,从过往收购案例中,除了得到一个很好的收购时机之外,中信付出的成本并不低廉。”知情人士称。

  选择标准

  有接近中信高层的人士称,“中信在经纪和投行业务上都做得很好,但销售却次之,所以就要求增加销售网络,同时要求网点布局要多而精”。

  基于此,一方面中信谋求新的网点布局,另一方面,它在2004年将重庆等5家亏损营业部对外转让,以使得营业部布局更为优化。

  “中信对营业部要求非常苛刻,要求每一家营业部都要挣钱,且要经营合规。”这是中信拣选营业部的标准。

  中信在2002年发行之初,营业部数量较少,分布也不尽完善。从2003年到2004年,中信做了较大调整,2003年在山东地区还只有4家营业部,到2004年就跃升到18家,这正是收购万通证券带来的。

  根据2004年年报,中信在山东地区的18家营业部实现营业收入9554万元(仅次于上海的9852万元),较2003年的3431万元大增178.5%。

  但中信在江浙发达地带布局还欠火候。

  在兵家必争之地的江浙沪三地,中信仅在上海拥有11家营业部,江苏拥有5家营业部。

  “中信是希望在发达地区完成网点布局,收购浙江金通和华夏证券,也正是出于这个考虑。”接近中信高层的知情人说。

  金通证券在浙江等地拥有19家营业部,这对于中信来说,无疑是开发这块薄弱地区的最好方式。而华夏证券累计100多家营业部的规模,更是让中信如虎添翼。

  尽管有中信高层否认营业部愈多愈好,但对于时下的中信证券来说,揽下华夏100多家营业部,并透过此在长三角及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带完成布局,将是上佳选择。

  华夏证券旗下众分公司中,上海分公司辖上海、浙江、江苏及山东等地,坐拥26家营业部;而深圳分公司则辖深圳、广州、福州、厦门、江西、海口等地,手握24家营业部;加之武汉、北京、沈阳、重庆等分公司,另有数十家营业部。

  “收购华夏和金通之后,中信会去消化这些资产,重新布局网点,同时调整内部人事结构。”接近中信高层的消息人士说,“短时间内,中信收购的步伐将放缓。”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