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香港救市模式不适合A股 平准基金只会阻碍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 15:10 新浪财经

  中国股市已从2001年的高点下跌了50%。为此,中国国务院正在考虑是否要建立120亿美元的平准基金,以扶持股市。虽然这个基金拟仿效香港1998年救市模式,但是二者的情况实在相差太大,使这个新的基金难以成功。其唯一的效果,将是阻碍中国股市的发展。

  虽然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所有政府救市行为都会扭曲市场高效率分配资金的长期能力,但有时这种干预是有用的,甚至是必要的。

  在稳定的市场中,投资者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买卖资产,这对随机的价格波动自然形成反作用。“低吸高抛”便是发挥稳定作用的投资策略。

  但有时,交易策略的确会产生反效果。如果投资者大举利用信贷的杠杆作用进行投资,那么市场价格的上扬会增加投资者的借贷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购买力。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会动用这种购买力,但总有一些会。结果是价格上涨吸引更多买盘,而价格就会涨得更高。

  在下跌的市场中,由于投资者的资产价值缩水,他们会被要求补充保证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无法及时补充保证金,持有他们资产的银行就会被迫出售部分资产。因此,市场价格下跌,会导致抛盘涌出,使市场进一步下跌。在极端情况下,过度借贷会在市场上扬过程中产生泡沫,而在下跌过程中导致金融崩溃。

  金融衍生工具也隐含涉及杠杆作用,因此也可能会带来破坏稳定的交易策略。此外,投资者对自己的头寸进行对冲,也会产生一种类似的自我强化的行为,因为对冲策略要求投资者在价格下跌的时候抛出,而在上涨的时候买进。

  当市场过度依赖信贷杠杆,而衍生品中的头寸也很大,导致价格下跌和强行平仓大量连续发生,那么市场的下挫很容易导致崩盘。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主管机构的干预顺理成章。政府的干预就象一块底板,不但阻止价格下跌,也使交易者有时间调整,无需继续被迫平仓。

  香港在1998年就有过这样的遭遇。当时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危机:如果没有新的买家迅速出手购买被低估的资产,那么价格下滑就会愈演愈烈,导致市场崩盘。作为市场的最后投资者,香港政府推出救市基金,打断了迫使价格下跌的传导机制,在短时间内,随着交易商和投资者终于适应新的价格水平,发挥稳定作用的正常投资者行为,把价格推回较为理智的水平,让政府获利离场。

  但是,当今中国大陆市场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在中国,股票价格已经连续跌了4年,主要原因是90年代末市场流动性过大、政策无力,将股市推向无法维持的高度。即使在连跌4年后的今天,平均市盈率仍然在18倍左右,与香港的15倍和韩国的8倍形成对比,使人很难说中国市场被严重低估。此外,尚无证据显示,有利用大量贷款资金进行杠杆操作的投资者和大量的衍生品头寸,使投资者陷入自我重复的市场抛压之中,使他们必须依靠资金托市。股价下跌,只是因为原来的价格与预期盈利和公司治理方面的高风险不相称。

  救市基金可能会使事态恶化。基金的受益者将不是成千上万家效率高、生产力强而又急需借助运作健全的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中国企业。相反,它们可能要等更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帮助。真正的受益者将是那些低效率的,有时甚至是愚蠢的投资者和证券公司。他们发现自己被高估的股票套牢,急于找到更加愚蠢的买家为自己解套。

  这不是一个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也不会给中国带来好处。救市基金只会延误股价调整的必要过程,使中国在更长的一段时期内深陷痛苦之中,就像90年代的日本。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研修中心金融学教授)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